它山之石玉可攻,嶙峋凿破精磨砻。
干支参错定南北,仿佛辰极居其中。
形如倚盖奠鳌足,圆若璧月当青空。
周遭百刻分昼夜,毫釐不差理莫穷。
昆虫草木识节序,孰谓造化无全功。
昔闻姬公宅洛邑,度地测景分西东。
短长已足辨寒暑,朝夕更可期阴风。
我言物固各有遇,片石亦得奇遭逢。
万牛舆至九鼎重,圣恩已许留辟雍。
璿玑玉衡屹相向,占候彼此将无同。
学如不及有谟训,寸阴莫遣成匆匆。
琼台珠露尚厌浥,朝阳已映扶桑红。
国子先生正师席,衣冠济济皆儒宗。
謇予桑榆尚未晚,不用顾影嗟转蓬。
一线频添足自慰,八砖影过成疏慵。
鳣堂绛帐深重重,从容退食方自公。
摩挲晷刻日将午,更以经史开群蒙。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石日晷(一种测量时间的仪器)的诗。诗人通过对石日晷的描述,表达了对时间、自然和学问的理解和赞美。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读:

  1. 石日晷歌
  • 注释:这是一首关于石日晷的诗歌。
  1. 它山之石玉可攻,嶙峋凿破精磨砻
  • 注释:它山上的石头经过精心加工后可以成为玉石。这比喻了人们通过努力和智慧可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1. 干支参错定南北,仿佛辰极居其中
  • 注释:天干地支交错排列可以确定方向,就像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一样。这里表达了时间和方位的精确性。
  1. 形如倚盖奠鳌足,圆若璧月当青空
  • 注释:石日晷的形状像是支撑着屋顶的横梁,圆润如同月亮悬挂在蓝色的天空中。这描绘了石日晷的形态和功能。
  1. 周遭百刻分昼夜,毫釐不差理莫穷
  • 注释:周围一百刻代表一天的时间,非常精准,没有任何错误。这里强调了石日晷计时的准确性。
  1. 昆虫草木识节序,孰谓造化无全功
  • 注释:昆虫和草木能够识别季节的变化,谁说大自然没有全部的智慧呢?这里表达了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敬畏。
  1. 昔闻姬公宅洛邑,度地测景分西东
  • 注释:古代周公在洛阳居住时,通过测量地面和影子来确定方位。这里引用了周公的故事来说明地理测量的重要性。
  1. 短长已足辨寒暑,朝夕更可期阴风
  • 注释:通过测量物体的长度和宽度,可以分辨出冷热和风向的变化。这展示了石日晷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 我言物固各有遇,片石亦得奇遭逢
  • 注释:我认为万物都有其独特的机遇,即使是小小的石头也有幸遇到如此精密的时间测量工具。这表达了对事物多样性的欣赏。
  1. 万牛舆至九鼎重,圣恩已许留辟雍
  • 注释:大量的牛被用来运输,九鼎被放置在重要的场所。这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繁荣和权力的象征。
  1. 璿玑玉衡屹相向,占候彼此将无同
  • 注释:璇玑和玉衡是古代用来观测天象的工具,它们相互面对。这说明古代人们使用这些工具来进行天文观测。
  1. 学如不及有谟训,寸阴莫遣成匆匆
  • 注释:学习应该不断积累知识,不要浪费光阴。这句诗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1. 琼台珠露尚厌浥,朝阳已映扶桑红
  • 注释:清澈的露珠让人感到清新,太阳已经升起,照亮了远方的扶桑。这描绘了早晨的美丽景象。
  1. 国子先生正师席,衣冠济济皆儒宗
  • 注释:国子先生正在讲授儒家经典,他的学生都是学识渊博的学者。这反映了古代的教育体系。
  1. 謇予桑榆尚未晚,不用顾影嗟转蓬
  • 注释:虽然年岁已高,但我并不觉得后悔。我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感到忧伤。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豁达和自信。
  1. 一线频添足自慰,八砖影过成疏慵
  • 注释:我频繁地走动以获得舒适,八块砖的影子让我感到有些懒散。这描述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
  1. 鳣堂绛帐深重重,从容退食方自公
  • 注释:宽敞的书房充满了书籍和文献,我在闲暇时可以自由自在地阅读。这描绘了读书人的生活状态。
  1. 摩挲晷刻日将午,更以经史开群蒙
  • 注释:仔细检查时间已经到了正午,我又开始翻阅经书和历史,启发学生们的思考。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教育事业的重视。

这首诗通过对石日晷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时间、自然和学问的赞美,以及对教育和学习的重视。同时,它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天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和兴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