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曲三首 其二

一鸣六龙海波赤,再鸣旸谷东方白。
三鸣阊阖参差开,紫云飞绕金银台。
天街夜夜鸡鸣早,珂佩朝回霜满道。
绮疏花影晏眠人,梦里鸡声不知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鸡鸣曲三首·其二》是明代何景明所作。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象和人间繁华的深刻感悟。下面将围绕《鸡鸣曲三首·其二》展开详细分析:

  1. 作者介绍
  • 文学地位:《鸡鸣曲三首·其二》由明代著名文学家何景明创作。他的文学造诣深厚,尤其在诗歌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生平与作品:何景明生于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年),卒于宣宗宣德十年(1435年)。他的作品广泛流传,尤以诗名最为人称道。其诗歌风格清新脱俗,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在明初诗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1. 原文内容
  • 诗句解析:诗中描述了鸡鸣之时的壮丽景象。”一鸣六龙海波赤,再鸣旸谷东方白”描绘了日出时分海面泛红、太阳升起时天空一片明亮的画面;”三鸣阊阖参差开,紫云飞绕金银台”则形象地描绘出宫廷建筑的宏伟和晨光下云雾缭绕的景象。”天街夜夜鸡鸣早,珂佩朝回霜满道”反映了京城街道上的繁忙以及早晨霜降的情景。
  • 意境描绘: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描写,构建了一个宏大且充满生机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活力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
  1. 文化背景
  • 时代背景:此诗作于明代,这是一个经济繁荣、政治相对稳定的时代。当时的文人墨客普遍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注重文学艺术的创作与欣赏。
  • 社会意义:诗中的描写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的美景,更通过自然现象映射出当时社会的繁荣与人们的生活状态。通过对鸡鸣这一日常现象的细致观察,反映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敬畏。

《鸡鸣曲三首·其二》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更在艺术表现和文化传播方面具有深远影响。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不仅能了解到明代诗人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捕捉自然界的美,还能感受到诗人对于生活和自然的独特见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