妾安所居二首 其一

贱妾安所居,所居在中堂。
女子不出门,肯离慈母傍。
十三学织素,绣得金鸳鸯。
十五嫁夫婿,佩以双明珰。
一朝复一朝,芙蓉照秋镜。
自倚颜如花,不识郎心性。
嫁鸡逐鸡飞,郎情与妾违。
愿为松柏树,长附女萝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妾安所居二首 其一’是明代诗人胡奎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表达了一个女子对于自己的居所和生活状态的描写,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女性的生活困境和情感世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诗歌原文
    贱妾安所居,所居在中堂。
    女子不出门,肯离慈母傍。
    十三学织素,绣得金鸳鸯。
    十五嫁夫婿,佩以双明珰。
    一朝复一朝,芙蓉照秋镜。
    自倚颜如花,不识郎心性。
    嫁鸡逐鸡飞,郎情与妾违。
    愿为松柏树,长附女萝衣。

  2. 诗歌赏析

  • 背景与作者:胡奎是明朝的一位文人,他的诗作多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此诗可能是他在某一段时间内对某种生活方式的反思或记录。
  • 主题内容:诗歌主要描绘了一位女子的生活状态和她的内心世界。她居住在中堂,生活简朴,不常外出,也不愿意离开母亲的庇护。她通过学习织布来谋生,并将自己的手艺体现在织锦上,绣出美丽的金鸳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开始出嫁,并佩戴上象征身份的双明珰。然而,她并没有真正理解丈夫的心性,反而感到困惑和不满。她希望像松柏一样坚韧不拔,但最终却无法摆脱婚姻的束缚。
  • 艺术特色:胡奎的诗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他的诗句不仅描绘了人物的生活状态,还透露出对传统女性命运的同情和批判。
  1. 艺术手法
  • 对比与象征:通过对比女子的日常生活和心理活动,诗人展示了她的孤独和无助。同时,用“愿为松柏树”作为象征,表达了她对于自由和独立的渴望。
  • 意象运用:诗中的“芙蓉”、“秋镜”、“女萝衣”等意象,都富有诗意,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韵律和谐:七言绝句的格式使得诗歌在形式上更加严谨,音韵上也更加和谐,易于朗诵和记忆。
  1. 历史意义
  • 此诗反映了明代中后期社会的某些特点,如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婚姻观念的变化等。同时,它也提醒人们关注那些被忽视的社会群体,尤其是女性。

‘妾安所居二首 其一’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面镜子,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女性的困境和挣扎。它提醒人们要关注女性的权利和地位,推动社会的公平和进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