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过桃源

洞口桃花春复春,山川如旧岁华新。
渔郎去后已迷路,太守来时不见人。
岂识封疆今属晋,止知先世为逃秦。
只因误读渊明记,欲把柴桑乱却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重过桃源》是顾应祥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对这首诗进行更详尽的解读:

  1. 作者简介
  • 作者介绍:顾应祥(约公元1520年—1589年前后在世),字子声,浙江嘉兴人,明世宗嘉靖年间进士。历任刑部侍郎、吏部尚书等职,以刚正不阿著称。
  1. 诗歌原文
  • 洞口桃花春复春,山川如旧岁华新。
  • 渔郎去后已迷路,太守来时不见人。
  • 岂识封疆今属晋,止知先世为逃秦。
  • 只因误读渊明记,欲把柴桑乱却真。
  1. 诗歌赏析
  • 意境描绘:《重过桃源》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意蕴,构建了一个如梦如幻的桃花源景致。诗中“洞口桃花春复春”描绘了桃花依旧盛开的景象,而“山川如旧岁华新”则表达了时间变迁中自然景观的恒久不变。
  • 历史与现实的交融:诗人通过“渔郎去后已迷路”和“太守来时不见人”,巧妙地将现实的历史背景与桃花源的虚构场景相融合,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美感。
  • 哲学思考:“岂识封疆今属晋,止知先世为逃秦。”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于历史的反思和批判,暗示了对于权力斗争和社会变迁的深刻见解。
  • 误读与误解:“只因误读渊明记,欲把柴桑乱却真。”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文学理解的困惑和迷茫,以及对古人记载的真实性的怀疑。

《重过桃源》不仅以其优美的文字和深沉的意境赢得了人们的赞誉,更是通过其背后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瑰宝,值得人们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