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舟乌槎

长向江湄学漫游,诗囊茶灶载扁舟。
碧空呼鹤频招手,浅濑观鱼辄点头。
棹过芦花惊水鸟,角吹洲畔逐溪牛。
风清兼吐山巅月,醉听渔歌自在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放舟乌槎》是明代诗人饶与龄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展现了其丰富的诗歌创作才能和对自然景致的细腻描绘。以下是对这首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饶与龄,字道延,号宾印,出生于大埔,是一位进士出身的文人。他在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年)考中进士后,曾短暂试政都察院,但因父母归侍而免服谒选,补中书舍人后不久便因病去世。他的作品包括《新矶题咏》、《松林漫谈》、《谩笔稿》以及与儿子合刻的《椿桂集》。
  2. 诗歌原文:长向江湄学漫游,诗囊茶灶载扁舟。碧空呼鹤频招手,浅濑观鱼辄点头。棹过芦花惊水鸟,角吹洲畔逐溪牛。风清兼吐山巅月,醉听渔歌自在流。
  3. 诗歌赏析: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景象描绘了诗人在江河边的游历生活。首句“长向江湄学漫游”点明了诗人频繁地在江边游玩的情景;第二句“诗囊茶灶载扁舟”则形象地描述了诗人随身携带着书籍和茶具,乘坐扁舟的轻松生活方式。第三、四句“碧空呼鹤频招手,浅濑观鱼辄点头”,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自然景观图。第五、六句“棹过芦花惊水鸟,角吹洲畔逐溪牛”,通过动态的景物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的身边,感受到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氛围。最后两句“风清兼吐山巅月,醉听渔歌自在流”则以自然美景为背景,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
  4. 诗歌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明代,诗人饶与龄在江湄游历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因此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

《放舟乌槎》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作品,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还体现了其在诗歌创作上的独特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首诗不仅为研究明代的文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欣赏古代诗歌艺术的机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