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三江口有怀钱野人衮

处处无归路,悠悠且逝波。
渚花风外少,江树雨中多。
吹笛蛟龙听,开窗鹳鹤过。
高人著书手,头白共蹉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出三江口有怀钱野人衮》是元末明初袁凯所作的一首五言排律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三江口所感受到的迷茫与感慨,以及对朋友钱野人的怀念之情。

袁凯,字景文,号海叟,是明代松江府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他是一位性格诙谐、博学多才的人,曾担任御史,参与过朝廷事务。然而,后来由于直言进谏,得罪了皇帝,被迫辞官。晚年,他得以享受长寿之福,以寿终。《出三江口有怀钱野人衮》是他在隐居后创作的作品之一,充满了对人生和时光的感慨。

下面将结合文本进行详细阐述:

  1. 诗歌原文
    处处无归路,悠悠且逝波。
    渚花风外少,江树雨中多。
    吹笛蛟龙听,开窗鹳鹤过。
    高人著书手,头白共蹉跎。

  2. 诗意解读

  • “处处无归路”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无奈感,无论走到哪里似乎都找不到归宿。
  • “悠悠且逝波”则描绘了时间的流逝,以及随之而来的生命易逝之感。
  • “渚花风外少,江树雨中多”通过对比风中的花香与雨中的江树,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内心情感的矛盾。
  • “吹笛蛟龙听,开窗鹳鹤过”两句则展现了一幅和谐的自然景象,象征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高人著书手,头白共蹉跎”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钱野人的怀念,以及自己虽然年老但依然勤奋写作的决心。
  1. 文化背景
  • 《出三江口有怀钱野人衮》的创作背景是在袁凯隐居期间。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局势使得他不得不选择了退隐生活,而这首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 元末明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的生活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袁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创作了这首诗,反映了他个人的情感和时代的特点。
  1. 艺术风格
  • 袁凯的诗歌风格独特,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
  • 《出三江口有怀钱野人衮》在表达上也非常注重意境的营造。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刻画,诗人成功地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充满哲思的氛围,使读者能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1. 历史评价
  • 袁凯的诗歌在当时就受到了一定的关注和认可,他的一些作品也被后人传颂。
  • 在文学史上,袁凯被认为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作品不仅在内容上富有深度,而且在形式上也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1. 后世影响
  • 《出三江口有怀钱野人衮》在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力。许多学者和文学爱好者都会对其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中汲取灵感和智慧。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诗一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袁凯的这首诗也不例外,它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写,更是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1. 现代意义
  • 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袁凯的《出三江口有怀钱野人衮》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
  • 同时,这首诗也启发我们去欣赏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去发现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美好。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元末明初,一个充满变故和动荡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袁凯选择了退隐生活,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 《出三江口有怀钱野人衮》作为袁凯晚年的作品之一,也充分体现了他在这一时期的思想和情感状态。

《出三江口有怀钱野人衮》不仅是袁凯个人的诗歌创作,也是元末明初社会风貌和文人心态的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特点和人文精神。同时,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也使其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