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梁同庵王说作夜坐风幡堂

中夏坐宜夜,夜深鸟不啼。
相看今古尽,无语是非齐。
殿迥薰风细,楼高云气低。
等闲过一夕,险韵漫分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与梁同庵王说作夜坐风幡堂》是一首由明代诗人释函是创作的五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哲理思考,成为明代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 中夏坐宜夜,夜深鸟不啼: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只有鸟鸣声打破了夜的寂静。
  • 相看今古尽,无语是非齐:表达了对古今往事的审视和对是非纷争的超然态度。
  • 殿迥薰风细,楼高云气低: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风幡堂周围的幽静美景,以及高楼上飘渺的云气。
  • 等閒过一夕,险韵漫分题:在平凡的一晚中,诗人以险韵随意赋诗,展现了其随性而发的才情。
  1. 作者介绍
  • 生平经历:释函是生于明末的一个僧人,他的一生颇为传奇。年十七时补诸生,曾与里人梁朝钟等人高谈时事。后因科举不第,他在庐山拜僧道独为师,最终出家为僧。
  • 创作背景:此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推测是在释函是出家后的某晚,他在此与梁同庵王说共同创作的。
  1. 主题思想
  • 自然与人生的感悟:通过对夜坐风幡堂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夜的宁静、鸟的无闻、殿的高远、云的低垂都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的氛围。
  • 哲学思考:诗人通过对今古、是非的审视,传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人生观念。他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是瞬息万变,无需过多纠结于是非之中。

《与梁同庵王说作夜坐风幡堂》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种文化和哲学的展现。它让我们看到了释函是作为一位文人在面对人生和宇宙时的深邃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明代的文化氛围以及诗人的内心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