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夏坐宜夜,夜深鸟不啼。
相看今古尽,无语是非齐。
殿迥薰风细,楼高云气低。
等闲过一夕,险韵漫分题。
【注释】中夜,指夏历五月初至七月初。说:同“脱”。
【赏析】此诗作于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当时诗人任江州司马,与友人王说在庐山同庵下小亭夜坐,吟咏《风幡堂》的诗句。
开头两句写自己对中夜清幽环境的欣赏和享受。“中夏”,指夏历五月中,此时天气渐热;“坐宜”,指坐卧都适宜。“夜深”,指月出后,时间已经很晚;“鸟不啼”,是说山中寂静无声;“中夏”、“夜深”、“鸟不啼”,都是点出“中夜”的环境,说明诗人是在深夜里,独自一人坐在亭子上。这两句诗写出诗人对“中夜”环境的喜爱和享受,为下文写景抒情作了铺垫。
下面四句写诗人对“中夜”的景物的观察和感受。前二句写“古今”,即从历史到现实,看到今古事物都没有什么不同。“相看”,指相互观望;“尽”,同“境”,指所见的范围。“无语”,“无言”,指静默不语,没有言语;“是非齐”,指一切是非都没有区别,没有区别。这四句诗写出了诗人对“中夜”景物的感受,是诗人在清幽的环境中,感到一切都没有差别,一切都无所谓,一切都是平等的,从而产生了一种超尘拔俗的感觉。
最后四句写自己在这清幽环境中的闲情逸致。“殿迥”,指殿宇高耸;“薰风细”,指微风细吹;“楼高云气低”,意思是说楼台高耸,白云缭绕,低垂如盖,景色优美。这四句诗写出了自己在清幽环境中的闲情逸致。
整首诗通过对“中夜”景物的感受和描绘,表现了一种清幽、闲适、平和的感情,表现出诗人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