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风广被,春日载熙。
天人共仰,显幽靡遗。
岂惟华竺,覃及岛夷。
因斋以颂,于礼攸宜。
法喜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探索诗歌的韵律之美——《法喜曲》简析
释宗泐,这位明僧,以他的诗作《法喜曲》闻名。该诗创作于元末明初,是诗人在寺庙中因斋而颂的一首佳作。它不仅是一首表达佛教教义的宗教作品,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诗中“仁风广被,春日载熙”,描绘了一幅和煦的春日图景,仁风象征着佛教中的慈悲与宽容,春日则代表了生命的勃发和新生。诗人通过这种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佛法普照万物的赞美。
“天人共仰,显幽靡遗”进一步突出了这首诗的核心思想——佛教教义超越尘世,触及人心最深处的真理。这里的“天人共仰”指的是佛教徒与天地之间的和谐共处,而“显幽靡遗”则表明佛教教义深远,无远弗届。
“岂惟华竺,覃及岛夷”一句,扩展了诗的主题,强调佛法的普适性和包容性,不仅局限于中国佛教中心,也影响到了海外的岛屿。这不仅体现了佛教的国际化,也反映了诗人对于文化交流和理解的深刻理解。
最后两句“因斋以颂,于礼攸宜”,则总结了整首诗的主旨。这里提到的“斋戒”,通常指僧侣修行时的清心寡欲,而“颂”则是对其教义的赞颂。这表达了诗人通过诗歌来歌颂佛教教义,认为这种颂扬是符合道德规范和礼仪要求的。
释宗泐的《法喜曲》,通过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展示了佛教的博大精深和诗人的虔诚信仰。这不仅是对佛法的一种赞歌,也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的理想追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