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郑公志奉兄骨还乡

昔出为元方,官登吏部郎。
挈家才食禄,裹骨竟还乡。
岁暮冰霜白,山空草木黄。
云边孤雁影,南去海天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郑公志奉兄骨还乡》是明代诗人释宗泐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表现,而且在文化和历史层面也具有重要的价值。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释宗泐是明代的杰出诗人之一,他的文学成就不仅在诗歌方面有显著体现,也在书法、篆刻等多个领域有所建树。其生平事迹与《送郑公志奉兄骨还乡》这首诗的内容密切相关,可以作为理解这首诗背景的线索。

  2. 诗词原文:昔出为元方,官登吏部郎。挈家才食禄,裹骨竟还乡。岁暮冰霜白,山空草木黄。云边孤雁影,南去海天长。

  3. 诗歌赏析:《送郑公志奉兄骨还乡》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家乡深深的眷恋。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如“岁暮冰霜白,山空草木黄”,诗人成功地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壮美的意境,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变化。同时,诗中也流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以及对生命无常的哲思。

  4. 文化意义: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古代中国,家族观念极为重要,而诗歌中的“奉兄骨还乡”则体现了对长辈的尊敬和孝道精神。此外,诗中的自然景观描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送郑公志奉兄骨还乡》不仅是一首情感真挚的诗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体现。通过对这首古诗的学习,不仅能了解到作者的情感世界,还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