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镊白

休镊髭髯白,从教次第生。
和风消不得,妙药染难成。
间竹梅初破,黏松雪半晴。
今朝闲把镜,稍共鬓毛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休镊白》是释宗泐创作的一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和文人的心态变化。下面将从多个角度介绍这部作品:

  1. 作者简介
  • 生平背景:释宗泐(约1318—1391年),元末明初僧人。字季潭,别号全室,俗姓陈,后随养父姓周。八岁时出家,二十岁时至杭州净慈寺。在元末出主中天竺万寿永祚寺,洪武四年(1371年)应召称旨,住天界寺,五年(1372年)于蒋山太平兴国寺受命升座说法。
  1. 诗歌内容
  • 字面解析:休镊髭髯白,从教次第生。和风消不得,妙药染难成。间竹梅初破,黏松雪半晴。今朝閒把镜,稍共鬓毛明。
  • 诗意解读:这首诗以诗人自画像的方式表达了其岁月流逝的无奈和人生感悟。诗句中的“休镊髭髯白”反映了作者对衰老的自然过程的感慨。而“和风消不得,妙药染难成”则表达了对命运和疾病无能为力的无奈。诗中提到的梅花、松雪等自然景象,增添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最后的“今朝閒把镜,稍共鬓毛明”则透露出了一种自我审视和接受的心态。
  1. 文学风格
  • 意境营造:《休镊白》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远的情感,展现了释宗泐作为一位僧人的深刻思考。通过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哲学思想。
  • 语言特点:释宗泐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诗句中的每一个词汇都经过精心挑选,既体现了佛教的禅宗思想,也表达了诗人的个人情感。
  1. 文化意义
  • 宗教背景:《休镊白》的创作背景深植于释宗泐作为一名僧人的生活与修行经历。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佛法和人生理解的深入思考,这种宗教背景为诗歌增添了更多的深度和内涵。
  • 历史价值:作为明代的一部重要文学作品,《休镊白》不仅展示了释宗泐的艺术成就,也为研究明代诗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休镊白》是释宗泐以僧人身份创作的一首反映个人生活和心境的诗作。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释宗泐的文学才华以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