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室千峰里,超然绝世氛。
遥知孤坐处,长锁半龛云。
钵静看龙卧,窗虚见鹿群。
心期未能到,佳境亦空闻。
寄题虚上人禅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题虚上人禅室”是一首出自明代释大启的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禅宗境界的向往与赞美。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禅宗超然脱俗的生活态度和修行境界。
从创作背景来看,释大启生活在一个宗教文化盛行的时代。佛教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根基,禅宗作为佛教的一大流派,以其直指人心、顿悟成佛的特点吸引了大量信徒。释大启作为一位僧侣,其作品自然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而“寄题虚上人禅室”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
从诗歌内容来看,“一室千峰里,超然绝世氛。遥知孤坐处,长锁半龛云。”这四句诗描绘了禅宗僧房的幽静与神秘。诗人通过对“千峰”和“半龛云”等自然元素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在这里,“千峰”象征着禅宗的广阔无垠,而“半龛云”则暗示了禅修者的内心世界。这种描写不仅反映了禅宗对自然界的感悟,也表达了禅宗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追求。
从艺术手法来看,释大启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隐喻。例如,“钵静看龙卧”和“窗虚见鹿群”,这些画面虽然平常,但在禅宗语境下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龙卧象征着佛法无边的力量,鹿群则是禅宗修行者内心的平和与纯净。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对禅室的描绘,更是对禅宗修行理念的一种诠释。
从情感表达来看,释大启在这首诗中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感。他通过描绘禅宗僧房的宁静与美丽,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中的“佳境亦空闻”一句,也透露出作者对于禅宗理想境界的理解和追求。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诗歌具有了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寄题虚上人禅室”不仅是一首描写禅宗僧房美景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着丰富哲理和深刻内涵的作品。它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禅宗超然脱俗的生活态度和修行境界。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宗教历史的人来说,这首诗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