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古柏行

九年不见秀山柏,满地风烟天欲坼。
苍苔老干独森森,倒影元湖柯烂石。
鲸鲵横纵已伏藏,雷霆薄击空渺茫。
排高拔厚气力足,车盖童童覆大荒。
半身百寻流玉露,旁枝万子护空王。
交根只许栖鸾凤,晚节谁同傲冰霜。
丞相祠前悲杜甫,汉家草木风云古。
天宝兵戈又千年,寂寞黄鹂锦江雨。
惟有秀山青不了,撑霄扶汉长昏晓。
潭水萝薜树光寒,风磴幽香山月小。
忽闻空翠作龙吟,矫若长虹不可侵。
苦心澹颜存孤直,悠悠万古白云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秀山古柏行》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咏物诗。该诗通过赞颂秀山古柏,寄托了诗人对忠臣良将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时局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的忧虑。

《秀山古柏行》的创作背景及其艺术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1. 创作背景
  • 《秀山古柏行》是通海著名诗人阚祯兆的作品,其诗中通过对秀山古柏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历史英雄诸葛亮的敬仰以及对社会现状的担忧。
  • 该诗创作于公元754年左右,当时作者正在四川成都,目睹了唐朝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的衰落,因此借咏古柏抒发自己的感慨与忧愤。这种创作动机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 艺术特点
  • 《秀山古柏行》采用了比兴体,即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隐喻或象征更深层的思想和情感。如诗中提到“霜皮溜雨四十围”,不仅形容了古柏坚韧的外在特征,还暗喻了诸葛亮那经风霜而更加坚强的性格。
  • 诗中的比喻精当,语多双关,能够引发读者深刻的联想。例如,“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一句,既形象描绘了古柏挺拔的姿态,也隐含了诗人自身的高洁志向和不随波逐流的坚持。
  • 全诗结构严谨,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通过对秀山古柏的描写,传达了作者复杂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
  1. 文化意义
  • 《秀山古柏行》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颂,更是对古代英雄人物诸葛亮的一种致敬。通过对诸葛亮生平事迹的歌颂,诗人表达了对历史伟人的崇敬以及对其精神品质的高度赞扬。
  • 该诗反映了唐代诗人对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矛盾的认识与反思。杜甫作为盛唐诗人的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中常常蕴含着对时代变迁的敏感反应以及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 在艺术表达上,《秀山古柏行》展现了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尤其是在使用比兴手法方面的成就,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秀山古柏行》不仅以其丰富的历史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历代学者和文学爱好者的青睐,更是研究唐代文学、思想和社会状况的重要文献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