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桃花溪行

清溪南山麓,溪径盘春谷。
桃花三千树,二月一茅屋。
老树花淡红,初蕊赤如曈。
颜色间相照,碧柳摇溪东。
我来看花怕花落,昨夜大风吼云壑。
寻到溪边问流水,花片不曾遭风掠。
万物荣枯各有天,白沙精湛小龙泉。
穿花树底坐泉石,眼空世俗便神仙。
树叶渡口落星冈,千花万水飞春觞。
双湖我已具舟航,望望江南思苍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秀山桃花溪行》是一首描写秀山桃花溪美景的诗歌,作者是唐代书法家、诗人张旭。以下是对该作品的介绍:

  1. 创作背景:《秀山桃花溪行》创作于唐代,当时桃花盛开,张旭被秀山县的自然美景所吸引,于是挥毫泼墨,将所见所感融入诗中。这首诗描绘了桃花溪的美景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发了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在现代,这首诗仍被视为一种文化符号,被用来表达人们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珍惜。
  2. 内容赏析:张旭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桃花溪的景色,如“清溪南山麓,溪径盘春谷”,“桃花三千树,二月一茅屋”。这些句子不仅形象地勾勒出了桃花溪的地理环境,还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气息和桃花的美丽。诗中的“老树花淡红,初蕊赤如曈”,则通过色彩对比,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桃花盛开的环境中。
  3. 艺术特点:《秀山桃花溪行》的艺术特点在于其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及通过具象到抽象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艺术风格不仅体现在对桃花溪的描绘上,还在于整首诗歌的结构安排和情感表达上。张旭巧妙地运用了设问和答问的方式,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观巧妙结合,使诗歌充满了哲思和美感。

《秀山桃花溪行》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幅生动的画面,一段美妙的旅行记忆。它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角落,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验生活的美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