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不恤其幼子欲去其妻者作双莺诗以讽之

摄提司令东风生,黄莺飞上高枝鸣。
雌雄两两更相逐,睍睆双啼如一声。
拮据不惜为巢苦,户牖绸缪避风雨。
巢成爵跃共欢欣,伏卵为雏切心苦。
双雏褪壳毫始丝,雌去雄来争顾之。
衔虫啄蜢尽哺育,双雏虽饱雌雄饥。
雌羸雄瘦不自惜,捕得螳螂正堪食。
忍涎仍复置巢中,喂养惟期长双翼。
此时雄亦如雌心,雌顾雄啼情更深。
忽朝风入高枝恶,吹散雌雄无好音。
双雏翼短口尚黄,依巢望母何悽惶。
母飞却堕归幽谷,弃隔双雏真断肠。
不徒空抱怀雏怨,目断乔林雄未见。
数声激切诉苍空,口裂肠枯血如溅。
雄兮雄兮影亦单,雌如未老应教还。
生来恩爱岂堪断,合并免使双雏寒。
雏闻母归欣扑扑,雌亦呼雄顾雏乐。
始知大造转慈仁,也应忘却东风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人有不恤其幼子欲去其妻者作双莺诗以讽之》是明代诗人苏葵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深邃的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诗歌原文
    摄提司令东风生,黄莺飞上高枝鸣。
    雌雄两两更相逐,睍睆双啼如一声。
    拮据不惜为巢苦,户牖绸缪避风雨。
    巢成爵跃共欢忻,伏卵为雏切心苦。
    双雏褪壳毫始丝,雌去雄来争顾之。
    衔虫啄蜢尽哺育,双雏虽饱雌雄饥。
    雌羸雄瘦不自惜,捕得螳螂正堪食。
    忍涎仍复置巢中,喂养惟期长双翼。
    此时雄亦如雌心,雌顾雄啼情更深。
    忽朝风入高枝恶,吹散雌雄无好音。
    双雏翼短口尚黄,依巢望母何凄惶。
    母飞却堕归幽谷,弃隔双雏真断肠。
    不徒空抱怀雏怨,目断乔林雄未见。
    数声激切诉苍空,口裂肠枯血如溅。
    雄兮雄兮影亦单,雌如未老应教还。
    生来恩爱岂堪断,合并免使双雏寒。
    雏闻母归忻扑扑,雌亦呼雄顾雏乐。
    始知大造转慈仁,也应忘却东风恶。

  2. 诗歌赏析

  • 主题表达:《人有不恤其幼子欲去其妻者作双莺诗以讽之》主要通过描写黄莺的巢穴被毁,及其后代的生存状态,寓意着对家庭、亲情的珍视和对不负责任行为的社会批评。诗中的“双莺”象征着夫妻或亲子之间应有的关爱与责任,而破坏这种行为则被视为不道德甚至残忍的行为。
  • 艺术特点:苏葵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将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转化为生动的自然景象描绘,既具象又富有象征意义。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化手法,使得自然景观充满了情感色彩和人文关怀,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结构布局:全诗结构紧凑,先从黄莺的巢穴被毁写起,再逐步揭示出背后的社会现象,最后回归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上。这种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结构布局,使得诗歌既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又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 文化价值
  • 教育意义:《人有不恤其幼子欲去其妻者作双莺诗以讽之》在道德教育和家庭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它提醒人们要重视家庭责任,关爱孩子的成长,维护家庭的和谐稳定。
  • 审美价值:该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展现了自然界的美好与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同时,它也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的独特感知和深刻理解。
  • 社会影响:作为古代文学作品,《人有不恤其幼子欲去其妻者作双莺诗以讽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对于研究古代社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的出现也推动了古代诗歌创作的发展,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

《人有不恤其幼子欲去其妻者作双莺诗以讽之》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本厚重的历史文化书籍,它不仅揭示了人性的光辉和社会的道德规范,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境界。在欣赏这首美妙的诗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美德,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