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夜月

频催玉漏夜迟迟,残月弯弓上海湄。
想是惜花人起早,慌忙只画半边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二十七夜月”是明代诗人苏福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二十七夜月》作为苏福的作品,其艺术成就体现在以下方面:

  1. 艺术风格:《二十七夜月》体现了苏福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受。诗中通过残月弯弓的形象比喻,以及惜花人的早起匆忙,展现了一种静中寓动、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不仅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画面感,而且富含哲理与情感,引人深思。
  2. 主题思想:《二十七夜月》蕴含着对美好事物易逝的哀叹以及对美好时光无法挽留的无奈。诗中的“频催玉漏夜迟迟”表达了时间流逝的无力感,而“残月弯弓上海湄”则暗示了美好时刻的短暂和珍贵。
  3. 语言特色:苏福在这首诗中运用了简练而生动的语言,通过平实而富有节奏的韵律,将读者带入一个静夜思乡的画面。诗中的用词精炼且富有表现力,如“频催玉漏夜迟迟”,既描绘了时间的流逝感,也体现了诗人对夜晚美景的珍惜之情。
  4. 情感表达:整首诗的情感表达真挚而深沉,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感慨。这种情感的传递不依赖于华丽的辞藻,而是通过简单的意象来达到深刻的效果。
  5. 文化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歌不仅是抒情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苏福的这首《二十七夜月》不仅展示了他个人的艺术才华,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明代诗歌风貌和文化背景的窗口,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二十七夜月》不仅是苏福个人创作风格的体现,更是明代诗歌艺术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领略到明代诗人的艺术成就,还可以深入理解中国古代诗词的审美特点和文化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