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崖辞

有穹者崖,严霜在道。
身无完裳,腹不宿饱。
孰馈我食,孰授我衣。
援崖履霜,不知寒饥。
岁聿云暮,松柏盘盘。
薪之槱之,有怀咏叹。
无嗟形苦,无为伊沮。
匪异也人,视我昔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霜崖辞》是明代诗人罗洪先创作的一首四言诗。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自身生活的艰苦以及对他人无私帮助的感激之情。下面,将围绕《霜崖辞》的内容、创作背景、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1. 内容摘要:诗中描述了一个严霜覆盖的道路,行者身无完裳,腹不宿饱,向谁求食求衣?他援着崖壁踏着雪地前进,却不知道这是寒冷还是饥饿。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已暮,松柏郁郁葱葱。于是点燃柴火取暖,发出咏叹之声。诗人没有嗟叹自己的形体困苦,也没有沉沦于困境之中。

  2. 创作背景: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江西吉水人。明嘉靖八年(1529)己丑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迁左春坊赞善。他是著名的方志学者,与明海丰县令张济时为同乡挚友,作有《嘉靖海丰县志》序等作品。

  3. 艺术特色:罗洪先是明代文学界的杰出人物,不仅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而且在诗歌创作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情感。《霜崖辞》作为其代表作之一,通过简洁的文字描绘了一幅深冬景象,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自然美景的赞叹。

  4. 思想内涵:罗洪先的作品常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哲理。在《霜崖辞》中,通过对比自己身处严寒之中而不知感恩的心态与他人给予的温暖与关怀,展现了诗人对于人性善良与互助精神的赞美。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在面对他人的帮助时,应当心怀感激并积极回馈社会。

罗洪先的《霜崖辞》不仅是一首诗歌,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才情,还可以从中汲取到生活的智慧和人文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