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词 其八

不是君王爱不均,妍媸自古易迷真。
明光咫尺犹难辨,何况飘零万里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昭君词》的第八首是罗洪先所作。罗洪先,字达夫,号念庵,江西吉水黄橙溪(今吉水县谷村)人,是一位杰出的地理制图学家和明代诗人。他的这首诗表达了对君王不公的情感,以及美人在世间飘零的无奈。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罗洪先将君王对美人间的爱比作“不是君王爱不均”,指出君王对于美丑的判断并非始终公正。他认为即使是距离近在眼前,也难以辨别真假,更何况是被流放至万里之外的昭君。这种比喻揭示了古代帝王对后宫妃嫔的偏爱常常是表面的,而真正能代表国家与民族利益的,往往是那些被忽视或被遗忘的普通人。

罗洪先是如何在诗中通过自然景色来抒发情感,明光咫尺犹难辨,何况飘零万里人。这里的“明光咫尺”象征着近在咫尺的君王之爱,而“飘零万里人”则形象地表达了昭君被流放到遥远的西域的孤独和无助。这种以景喻情的手法,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哲思。

罗洪先的这首诗还体现了他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他通过对比历史上的毛延寿与现实中的昭君,强调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毛延寿的故事反映了权力如何影响历史的叙述,而罗洪先则通过昭君的命运,提醒人们警惕权力的滥用。这样的思考不仅具有历史的深度,也具有哲学的深度,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思想史的经典。

《昭君词 其八》不仅是罗洪先对君王不公现象的批判,更是通过对自然、历史与现实的描绘,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情感世界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上的杰作,也是思想和艺术上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