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巳六日洞中作是时春已逾旬梅萼未吐

山田十载自开荒,每觉春来涧水长。
简出不缘堪却老,忘饥真可代休粮。
窗前听鸟知林静,洞里烹茶爱草香。
何事梅花开独晚,似留孤洁对群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丁巳六日洞中作是时春已逾旬梅萼未吐》是明代罗洪先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围绕这首诗展开介绍:

  1. 作者介绍
  • 罗洪先的生平与成就:罗洪先,字达夫,号念庵,江西吉水人,是明朝著名的方志学家和文学家。他于明嘉靖八年(1529)己丑科状元及第,曾任翰林院修撰等职,并参与编纂了多部重要的地方志著作。除了在文学上的成就,罗洪先还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其学术贡献涵盖了多个领域。
  1. 诗歌原文
  • 诗句解析:“山田十载自开荒,每觉春来涧水长。”描述了诗人十年如一日辛勤耕作的场景,以及春天到来时溪涧之水的潺潺声。“简出不缘堪却老,忘饥真可代休粮。”表达了作者远离尘嚣、追求自然的生活态度,即使简朴无华也足以抵御衰老,忘却饥饿则等同于享受生活。
  • 意境描绘:通过“窗前听鸟知林静,洞里烹茶爱草香。”两句展现了宁静的山林氛围,窗外鸟儿的鸣叫与室内煮茶的香气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何事梅花开独晚,似留孤洁对群芳。”则是对梅花开放时机的思考,暗示着尽管独自开放,却保持了纯洁和高洁的品质,不随波逐流。
  1. 创作背景
  • 时间地点:“丁巳六日”指的是具体的日期和时间,“洞中作”则表明这首诗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创作完成的。“是时春已逾旬梅萼未吐”可能指的是诗人所在地区的春季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而梅花却尚未盛开,这或许是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某种感慨或是对特定时节的观察。
  • 情感寄托:从整体上来看,这首诗似乎蕴含着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人生态度的反思。诗人通过描绘山水、季节变化以及个人感受,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哲学。
  1. 艺术特点
  • 意象运用:诗中的意象丰富,如山田、涧水、鸟儿、梅花等,都富有象征意义,它们不仅是诗人眼中的自然景物,还隐喻了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 语言风格:这首诗的语言简洁而不失文采,既有古典诗词的韵味,又透露出作者的个人风格。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生活的感悟,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1. 文化意义
  • 反映时代背景:《丁巳六日洞中作》的创作时期是明朝中后期,这个时期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文人雅士们更加注重内心世界的修养和对自然美的感悟。
  • 影响后世:作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诗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被后人传颂,也成为了研究明代诗歌的重要文献。

《丁巳六日洞中作》是罗洪先以自然景色为背景,结合个人情感体验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它不仅体现了罗洪先深厚的文学造诣,也反映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哲理的探索。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理解,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到古代文人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