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家傍翠芙蓉,窈窕犹传采葛踪。
去日一身当万里,至今孤冢壮千峰。
罗襦色借祠前草,明月心悬垄上松。
谁道女郎兵所忌,儒冠曾几识边烽。
旅怀 其二 过木兰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旅怀·其二·过木兰山》是明朝罗洪先的作品。这首诗通过对木兰山的描写,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之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和历史的深刻思考。下面将详细探讨其内容、背景及意义:
作者简介:罗洪先(1504年-1560年),字达夫,号一亭,广东新会人,明代著名学者、文学家。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精湛的文才,在明中叶儒学复兴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罗洪先不仅是诗文名家,还是哲学大家,他的学术成就和文学创作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代表作有《周易传解》、《三江通志》等多部作品,其中《旅怀·其二·过木兰山》便是其文学作品之一。
诗歌原文: 木兰家傍翠芙蓉,窈窕犹传采葛踪。去日一身当万里,至今孤冢壮千峰。罗襦色借祠前草,明月心悬垄上松。谁道女郎兵所忌,儒冠曾几识边烽。
诗歌赏析:此诗以“过木兰山”为背景,通过描绘木兰山上的自然风光与历史遗迹,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上杰出女性英雄的敬仰之情。诗中的“翠芙蓉”、“采葛踪”等意象,展现了木兰山的自然之美。而“孤冢壮千峰”则表现了山峦的雄伟,以及与之相关的英雄事迹。诗人通过这些形象,传达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英雄的缅怀,同时也隐含着对现实的一种反思,即历史人物的形象如何影响并激励后人。最后一句“谁道女郎兵所忌?儒冠曾几识边烽”,更是表达了一种深刻的认识:虽然历史上的女性英雄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或误解,但她们的贡献和英勇不应被遗忘。
罗洪先是明代文学的杰出代表,其作品《旅怀·其二·过木兰山》不仅展示了诗人深邃的文学造诣,也体现了他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英雄人物的崇高敬意。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民族文化和历史传承的一种贡献,值得读者深入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