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竹墟有贻次答

中年学道负心期,始信杨朱亦泣岐。
扰扰渐忘聊自遣,空空仅似有何知。
倘逢南郭堪相偶,解读西铭不恨迟。
底事别来如对面,问君可是破群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屠竹墟有贻次答》是明代罗洪先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罗洪先的文学才华和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从创作背景来看,罗洪先生活在明朝中后期,这个时期社会动荡、思想活跃,各种学派争鸣。在这样的背景下,罗洪先的作品往往蕴含着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思考。例如,《屠竹墟有贻次答》中的“中年学道负心期”一句,反映了作者在人生经历中对道德与理想的追求。而“始信杨朱亦泣岐扰上渐忘聊自遣,空空仅似有何知”则表达了他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挣扎的痛苦与无奈。

从艺术手法上看,罗洪先的诗歌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他的作品中常常运用对比手法,如“中年学道负心期”与“解读西铭不恨迟”,通过对比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同时,他还善于采用象征手法,如“倘逢南郭堪相偶”,用“南郭”这一典故来暗示自己对名利的淡泊与超然。

从主题思想上看,罗洪先的诗歌多关注人生哲学与道德问题。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真善美,但在现实社会中却常常面临道德的沦丧和精神的空虚。因此,他的作品常常通过对个人命运的思考,来引发人们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从历史影响来看,《屠竹墟有贻次答》作为罗洪先的代表作品之一,其价值得到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认可。许多学者认为,罗洪先的诗歌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文学成就,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发展。

罗洪先的《屠竹墟有贻次答》不仅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诗歌作品,更是研究明代文学和思想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明代社会的文化背景和人们的生活现状,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宝贵的人生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