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京华旧稿

少年高揖谈王道,今理残编愧旧封。
世事白云终莫定,故人青鬓岂重逢。
闲垂书幌穿斜日,坐听樵歌对晚峰。
却笑儒冠空结束,此身已向远游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读京华旧稿》是明代罗洪先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慨及对友人的怀念。《读京华旧稿》是罗洪先于明嘉靖八年(1529)所作,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国家、历史的深刻感悟。以下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诗歌原文
  • 少年高揖谈王道,今理残编愧旧封。
  • 世事白云终莫定,故人青鬓岂重逢。
  • 闲垂书幌穿斜日,坐听樵歌对晚峰。
  • 却笑儒冠空结束,此身已向远游慵。
  1. 诗人介绍
  • 姓名:罗洪先,字达夫,号念庵,江西吉水人,明朝著名学者。
  • 生平:罗洪先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成功,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等职位。他的文学成就颇丰,除了《读京华旧稿》,还创作了《念庵集》等作品。
  1. 诗歌解析
  • “少年高揖谈王道”:这一句展现了罗洪先年轻时的志气与抱负,他对国家治理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期待。
  • “世事白云终莫定”:这里表达了罗洪先对社会现状的无奈和困惑,认为许多事情难以预料,如同天上的云彩一样飘渺不定。
  • “故人青鬓岂重逢”:反映了他对于过去的朋友或同僚的思念,以及时间流逝带来的变化。
  • “闲垂书幌穿斜日”:描述了一个悠闲自在的场景,可能是他在闲暇之余读书或思考人生。
  • “此身已向远游慵”:表达了他对仕途的倦怠感,可能由于政治理想未能实现而感到心灰意冷。
  1. 主题思想
  • 忧国忧民:通过诗句反映出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忧虑。
  • 怀古伤今:通过对往昔的回顾和对现实的反思,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以及对当下社会状况的批判。
  1. 文学价值
  • 语言风格:罗洪先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 文化内涵:这首诗不仅反映了罗洪先的个人情感,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研究明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 历史背景
  • 时代背景:明代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政治动荡,社会矛盾突出,罗洪先的诗歌创作也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特色。
  • 个人经历:罗洪先的科举之路并不平坦,他在官场的沉浮和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他的诗歌充满了深沉的情感和哲理的思考。

《读京华旧稿》不仅是罗洪先个人的文学创作,更是明代社会风貌和文人心态的艺术展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朝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