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原司丞隐居

放棹南湖春水深,昔年游览得重寻。
陶公未许辞彭泽,庞老那容隐汉阴。
落絮雨馀沾墨沼,游丝风暖罥书林。
自怜久客浑无赖,亦欲携诗与盍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徐德原司丞隐居是一部明代文学作品,属于七言律诗的体裁,体现了作者高逊志的创作风格与时代背景。以下是对这部作品的具体介绍:

  1. 创作背景
  • 创作时间:据文献记载,《徐德原司丞隐居》的创作时间大约在明代,具体年份不详。
  • 作者信息:高逊志,是该作品的作者。他可能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其作品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 文化环境:明代是一个文人辈出的时代,文人墨客们常以诗歌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和对国家、社会的看法。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高逊志的作品也体现了当时的文学风貌和社会风气。
  1. 内容解读
  • 主题思想:《徐德原司丞隐居》反映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理解。诗中的“陶公”指的是陶渊明,他在古代被尊为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而“庞老”则可能指庞德公,他是东汉时期隐逸不仕的名士代表。通过这两位历史人物的故事,诗人表达了对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追求。
  • 语言艺术:高逊志在作品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例如,“落絮雨馀沾墨沼”描绘了一幅春雨过后的景象,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考。“游丝风暖罥书林”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在自然中寻找灵感的场景。这些细腻的描写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意境,也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1. 艺术成就
  • 结构布局:《徐德原司丞隐居》在结构上严谨而富有层次感。全诗共八句,每一句都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线索。这种布局体现了古典诗歌“起承转合”的传统结构,使得诗歌更加易于读者理解和感受。
  • 韵律押韵:诗歌在韵律方面也表现突出,采用了[侵]韵的韵脚,这在古代诗歌中是一种常用的手法。押韵的使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还加深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徐德原司丞隐居》作为明代的一部著名文学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在文化传承和审美价值上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通过对这部作品的深入分析,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哲学思想和审美追求,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丰富的文化养分和精神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