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励 其三

紫阳基下学,象山明自然。
支离与径捷,彼此尝交镌。
百年公论定,毕竟谁为偏。
昔闻昌黎语,轲死失其传。
皇极久不建,西教擅吾权。
投人剧妖冶,落网无愚贤。
孰辨真顽空,拘肆成痴颠。
良心一以溺,作圣何由缘。
二程开兴运,勠力扫腥膻。
涵养须用敬,致知学攸先。
神功合内外,彝训肃昭宣。
谁哉乐易简,径欲遗陈编。
自然岂不贵,无乃流于禅。
孤风邈难嗣,缺月澹寒川。
近来白沙老,应执九原鞭。
缅思原泉句,今昔几尼渊。
宁知下学功,是水可澄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自励其三》是明代哲学家和政治家罗钦顺的一篇文章,表达了对人生哲理和自我修养的深刻思考。在这篇文章中,罗钦顺通过对比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来揭示人生的真谛。以下是对文学作品《自励 其三》的具体介绍:

  1. 原文背景:“紫阳基下学,象山明自然”描述了作者在紫阳基下学习,从象山的自然景象中得到灵感。这句话象征着从自然的启示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知识。

  2. 社会批判与自我反思:“支离与径捷,彼此尝交镌”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象和个人行为的批判。他认为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可能会失去方向,而“百年公论定,毕竟谁为偏”则揭示了历史的评判标准往往由少数人决定,大多数人可能被边缘化。

  3. 哲学思想:“昔闻昌黎语,轲死失其传”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圣贤思想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对孔子弟子孟子因言获罪的历史事件的感慨。

  4. 文学风格:《东楼》、《杂咏十首·其五》等作品展现了杜甫、方景山等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他们作品中所体现的深沉情感。

  5. 历史评价:《三国演义》中的桃园结义故事展示了忠义精神,而《三国志》中关于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叙述则体现了古代士人的道德追求。

  6. 文化影响:明朝时期的许多学者和文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罗钦顺的影响,如方孝孺、钱谦益等都曾受到他的思想启发。

《自励 其三》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文献。它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观察,提出了对人生和道德的思考,影响了后世无数人的人生观念和行为准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