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同年刘廷璧出知兰州

吴帆高映楚江秋,转向黄河最上头。
落叶打篷疑夜雨,边云仰旆见州楼。
男儿意气终能壮,刺史班资亦自优。
都下故人长引领,政声多遣向东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同年刘廷璧出知兰州》是明代文学家罗钦顺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作品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背景和文化环境。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

  1. 作者背景
  • 罗钦顺,号整庵,明朝江西泰和人。他是一位进士出身的学者,曾因触怒权臣刘瑾而遭贬谪,后经平反复官,并担任吏部尚书等职。在政治生涯中,罗钦顺始终秉持正直,晚年专心研究性理之学。
  1. 诗歌原文
    吴帆高映楚江秋,转向黄河最上头。落叶打篷疑夜雨,边云仰旆见州楼。
    男儿意气终能壮,刺史班资亦自优。都下故人长引领,政声多遣向东流。

  2. 诗歌解析

  • 吴帆高映楚江秋:这句描绘了秋天的景象,通过“吴帆”与“楚江”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了江南与北方的不同风貌。
  • 转向黄河最上头:黄河在此处被比喻为最高的地方,意味着诗人对友人即将开始的新旅程表示祝福,希望他能够在新的职位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 落叶打篷疑夜雨:这里的“落叶”和“打篷”都是自然景象,通过“夜雨”这一元素,诗人表达了对友人旅途安全的担忧。
  • 边云仰旆见州楼:诗人通过观察远处的云彩和旗帜来想象友人所在的位置,这种描写增加了诗句的动态感和画面感。
  • 男儿意气终能壮:“男儿意气”指的是男子汉的志气和勇气,而“终能壮”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未来成功的期望。
  • 刺史班资亦自优:这里提到了“刺史班资”,指的是古代官员的资历或地位,诗人认为友人即使没有显赫的官职,也有过人的能力和品德。
  • 都下故人长引领:这句话中的“都下”可能是指京城或其他重要城市,“故人”指的是老朋友,“长引领”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时的不舍和牵挂。
  • 政声多遣向东流:这里的“东流”可能是指政治声誉的传播方向,诗人希望友人的政治事业如江河之水般源远流长。
  1. 文化意义
  • 历史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明朝时期,当时的政治环境复杂多变,文人士大夫常常关心国家大事和个人的命运。因此,这首七言律诗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
  • 艺术特色:罗钦顺的这首作品在艺术表现上具有独特的风格,他的诗歌注重意境的营造,善于运用自然景象来表达情感。同时,他也注重诗歌的结构美,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既有韵律感又富有层次感。
  1. 文学价值
  • 主题突出:《送同年刘廷璧出知兰州》这首诗的主题明确,主要围绕送别、祝愿和感慨三个方面展开。诗人通过对友人即将离开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和对离别的不舍之情。
  • 意象丰富: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吴帆”、“楚江”、“黄河”、“落叶”、“边云”、“州楼”等,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增强了诗歌的美感。
  • 情感真挚:诗人在这首诗中倾注了真挚的情感,无论是对友人的祝愿还是对离别的感慨,都表现得非常真挚,这使得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罗钦顺的《送同年刘廷璧出知兰州》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也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文学的特点,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对友情和仕途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