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白鹿洞 其三

断冈深谷少人行,逢着山花不识名。
水满稻田群鹭下,林藏茆舍一鸡鸣。
儒冠夹道仪俱肃,石刻临溪字半明。
追省旧游多漫浪,斯文今日最关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白鹿洞 其三》是由明代诗人张吉所作,这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白鹿洞的自然美景,还体现了诗人对于儒家思想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词原文
    断冈深谷少人行,逢著山花不识名。水满稻田群鹭下,林藏茆舍一鸡鸣。儒冠夹道仪俱肃,石刻苔侵字渐倾。

  2. 诗词解释

  • 断冈深谷少人行:描述的是白鹿洞深处的景象,很少有行人行走。这里的“少人行”意味着环境的幽静与清幽,为接下来的诗句提供了背景。
  • 逢著山花不识名:诗人在山花盛开时遇见了这些花朵,但由于不熟悉名称,无法正确称呼它们。这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界中事物的无知和好奇。
  • 水满稻田群鹭下:画面转换到稻田,水满了,一群鹭鸶在稻田边降落。这个场景描绘了自然生态的和谐,同时也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感受和欣赏。
  • 林藏茆舍一鸡鸣:最后,诗人进入了一个隐藏在树林中的小屋,听到了鸡啼声。这进一步强调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简单。
  • 儒冠夹道仪俱肃:描述了学堂里的儒生们穿着传统的帽子(儒冠)列队而过,每个人都表现得非常庄重。这反映了儒家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和规范。
  • 石刻苔侵字渐倾:最后一句提到了石刻上的苔藓侵蚀了文字,使其逐渐消失。这可能是指历史变迁或时间的流逝,表达了一种对过去的记忆与怀念。
  1. 主题思想
  • 自然与人的关系:《游白鹿洞 其三》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诗人通过观察和体验自然的美,表达了对自然保护的重视。
  • 儒家思想的传播与实践:诗中多次提及儒家学者的仪态和行为,强调了儒家教育的严肃性和正统性。这反映了作者对儒家思想的认同和推崇。
  • 时间的流逝与记忆:通过石刻苔侵字渐倾这一细节,诗人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和记忆的重要性。这也体现了诗人对文化传承的关注。
  1. 艺术特色
  • 意象的运用:诗中的每一个景象都被精心挑选,用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哲思。例如,“群鹭下”和“一鸡鸣”等自然现象,都被赋予了深厚的象征意义。
  • 语言的精炼:张吉的语言虽然简单,但每一个字都经过精挑细选,充满了力量和美感。这不仅显示了诗人的高超技艺,也使得整首诗更加凝练和富有表现力。
  • 情感的传达: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表达,诗人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他所描述的场景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哲思。
  1. 文化影响
  • 对后世的影响:张吉的这首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后来的文人学士都曾受到他的启发,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之一,张吉的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被后人广泛传颂和研究。
  • 文化价值的体现:这首诗不仅是文学艺术的表现,更是一种文化价值观的体现。它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和人文精神的传达,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度。

《游白鹿洞 其三》是一首具有深刻哲学思想和丰富艺术表现的古诗。它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文化的尊重,也反映了明代社会的精神面貌和文化追求。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