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韩大卿赴刑侍任

宦辙周流四十年,甘棠阴在有诗传。
匡时虑远人难识,执法官高地屡迁。
朝下午门同辈少,赏寻韦曲晚芳妍。
群生共此恢恢网,一道宏纲上属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韩大卿赴刑侍任》是明代文学家罗钦顺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深沉的哲理、精湛的文学技艺而闻名于世,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下面将对这首诗展开详细分析:

  1. 创作背景
  • 作者生平:《送韩大卿赴刑侍任》是明代著名文学家罗钦顺的作品。罗钦顺(1465—1547),字允升,号整庵,江西泰和人。他以进士及第开始其仕途生涯,后因直言进谏而被革职为民。在经历了一段隐居生活后,他重新步入政坛,历任多个要职,直至成为吏部尚书。
  • 历史环境:明朝中期,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加剧,官场上充斥着权力的争夺和道德的沦丧。在这样的背景下,罗钦顺的创作往往反映出对时局的深刻反思与批判。
  1. 艺术特色
  • 诗歌形式:《送韩大卿赴刑侍任》是一首七言律诗,这种体裁要求诗人在有限的篇幅内,通过严谨的结构、精炼的语言,传达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
  • 语言风格:罗钦顺的诗歌语言凝练而富有力度,善于运用典故和比喻,使得诗歌既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又不失生动性和感染力。
  1. 主题内容
  • 人生哲理:诗中通过对“宦辙周流四十年”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经历的深刻感悟,认为人生如同周游四方,虽有劳累但亦有所收获。
  • 政治讽刺:诗中还隐含了对当时官场腐败和政治斗争的讽刺,指出即使是高官厚禄也难逃法网,体现了作者对公正法治的向往。
  1. 思想深度
  • 儒家思想:罗钦顺在诗中融入了儒家的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强调个人应遵循道德规范,为社会作出贡献。
  • 佛学影响:虽然诗中并没有直接提及佛教元素,但罗钦顺的思想受到了佛教禅宗的影响,尤其是他对“性理之学”的追求,显示了他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1. 历史文化价值
  • 文学地位:《送韩大卿赴刑侍任》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它是研究明代社会风貌和文人心态的重要文献,也是了解明初文人群体思想和行为方式的珍贵资料。

《送韩大卿赴刑侍任》不仅是罗钦顺个人文学成就的体现,更是明代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产物。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明代文人的内心世界、社会责任感以及他们在面对复杂社会关系时的哲学思考。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观察和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独特视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