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万典簿之衡州

久客京华鬓未霜,又携书剑赴衡阳。
黄金台下人千里,青草湖边雁几行。
大国枢机关簿领,小斋风月托壶觞。
知君更有登临费,七十二峰秋兴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万典簿之衡州》是一首明代罗钦顺创作的七言律诗。下面将进行详细阐述,以揭示这首作品的文学价值以及它所代表的历史背景和作者个人的精神追求: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罗钦顺,字允升,号整庵,是明代江西泰和人,其人生经历颇为丰富。他于弘治六年考中进士,曾担任编修一职,后因忤逆权臣刘瑾而被贬为民,但在刘瑾被诛之后得以复官。他在仕途上经历了波折,最终成为吏部尚书,但他选择辞官归隐,专心致力于性理之学的研究,晚年潜心著述,终得“文庄”之谥。
  1. 诗歌原文
  • 全文如下:久客京华鬓未霜,又携书剑赴衡阳。黄金台下人千里,青草湖边雁几行。大国枢机劳簿领,小斋风月托壶觞。知君更有登临费,七十二峰秋兴长。
  • 词句解析:这首诗通过简洁的笔触描绘出一位远离京城,前往南方任职的文人形象。首联“久客京华鬓未霜,又携书剑赴衡阳”反映了诗人长时间居住在京城,尽管已年过半百,但仍然怀抱着壮志,决心再次踏上仕途的旅程。颔联“黄金台下人千里,青草湖边雁几行”则展现了旅途的艰辛与美丽,诗人在遥远的黄金台旁遥望家乡,而在青草湖畔,大雁南飞,增添了离别的凄凉感。颈联“大国枢机劳簿领,小斋风月托壶觞”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个人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官场的无奈。尾联“知君更有登临费,七十二峰秋兴长”则是诗人对友人即将启程的祝福,同时表达出对自己未来岁月的期许。
  1. 艺术特色分析
  • 语言风格:《送万典簿之衡州》的语言精炼而富有韵味,体现了明代诗歌的风格特征。诗句中的词汇选择考究,如“黄金台”、“青草湖”、“卷席壶觞”,这些意象不仅生动描绘了画面,也为诗歌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 意境营造: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对人物情感的刻画,构建了一个充满哲理和美感的境界。诗人通过对衡阳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的描绘,传达了对友人的深深关怀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和憧憬。
  1. 历史背景解读
  • 时代背景: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政治相对清明却社会矛盾重重,许多文人士大夫面临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在这样的背景下,罗钦顺的作品往往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心声和思想倾向。
  • 地域特色:衡阳作为湖南省的重要城市,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景。诗人选择前往衡阳任职,不仅是因为那里的山水风光令人向往,也可能是由于那里的政治环境和文化氛围适合他的创作和研究。
  1. 文化意义阐释
  • 性理之学的体现:罗钦顺是一位深谙性理之学的学者,他的作品中常体现出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思考。在《送万典簿之衡州》中,通过描述友人即将开始的新旅程,诗人可能也在表达自己对于人生、学问乃至宇宙真理的深刻理解和探索。
  • 文人情怀的抒发:诗中流露出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远方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感的真挚表达,不仅反映了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也体现了他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文化心态和情感追求。

《送万典簿之衡州》是明代罗钦顺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它不仅展示了诗人深邃的艺术造诣和丰富的情感世界,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底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