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容彦昭次陈石斋

传呼走柴门,有客迈行只。
衣冠不骇俗,语言多近里。
可是白沙来,乃浑化查滓。
白沙霞外客,兄弟遄与处。
伯兄遣君来,此意良何以。
肯为庙堂尊,而乃山林取。
何由见汝兄,汝弟见可矣。
诗好儿童传,谊高朋旧喜。
我非青囊徒,聊尔嬉云水。
凭君具只眼,一照三万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罗伦》是由明代学者、官员罗伦所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和对他才华的赞美。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

  1. 作者背景
  • 罗伦简介:罗伦(1431—1478),字应魁,号一峰先生,江西永丰人,是明代著名的学者与官员。他早年家贫而好学,成化二年考中进士,成为翰林院修撰。然而,他因直言进谏被贬为泉州市舶司提举,后虽恢复官职但不久便辞归故里。
  • 创作时期:根据诗中的“传呼走柴门”等描写,可以推测这首诗可能是在罗伦晚年回到故乡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过往经历的回忆以及对友人的怀念。
  1. 诗歌内容分析
  • 开头描述:首两句“传呼走柴门,有客迈行只”,描绘了一幅主人热情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的场景,体现了宾主之间亲切和谐的关系。
  • 表达情感:接下来的诗句“肯为庙堂尊,而乃山林取”,则反映了罗伦对于友人选择隐逸生活的态度感到好奇和赞赏。
  • 友情交流:“何由见汝兄,汝弟见可矣。”表达了诗人希望与友人共度时光的愿望,同时也透露出对友人兄弟情谊的尊重。
  • 艺术成就:最后一句“凭君具只眼,一照三万里”,不仅是对友人才华的认可,也是对友谊长久不变的期望。
  1. 文学价值与社会影响
  • 文化传承: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窥见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的价值观。罗伦作为当时的学者和官员,其诗作不仅记录了个人的情感体验,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
  • 后世影响:罗伦的这首诗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传播,成为后人学习的对象。同时,它也启发了许多后来的文人学士,在他们的作品中不断引用或借鉴。

罗伦的《赠罗伦》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篇展现明代文人精神风貌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品鉴,不仅可以深入了解明代的文化背景,还能从中领悟到诗人对于友情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