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上闻风雨声遥惜菊花

翠袖佳人在空谷,夫寒日暮倚修竹。
雾鬓云鬟世外姿,风梳雨栉如膏沐。
岂是宵征多露行,贞心不分趋华屋。
渐台水至少迎人,罗袜凌波洛水滨。
露处宵啼伤薄命,滴将珠泪一沾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枕上闻风雨声遥惜菊花》是明代诗人严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 翠袖佳人在空谷,夫寒日暮倚修竹。
  • 雾鬓云鬟世外姿,风梳雨栉如膏沐。
  • 岂是宵征多露行,贞心不分趋华屋。
  • 渐台水至少迎人,罗袜凌波洛水滨。
  1. 作者介绍
  • 严易(约1496年—1580年),字文卿,号东瓯逸史,又号紫虚道人,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明中期著名文学家,与陈良甫、宋濂等称“明初四大百家”。其诗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以山水田园和边塞诗著称。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明初四大家”之一。
  1. 诗歌赏析
  • 意境深远:诗中的“翠袖佳人”形象地勾勒出一个美丽而孤寂的女子,在空谷中孤独地倚着修竹。这既是对她个人命运的描述,也隐喻了诗人自己内心的苦闷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自然美与人性美的结合:通过描绘雾鬓云鬟、如膏沐般风梳雨栉的形象,展现了一种超越尘世的美丽,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这种美好无法企及的无奈和哀伤。
  • 对比突出主题:诗中的“岂是宵征多露行,贞心不分趋华屋”两句,通过对比,强调了主人公的坚持和贞操,即使生活在困境之中,也不改其志。
  • 象征意味浓厚:“罗袜凌波洛水滨”一句,使用了洛水这一地理名词,不仅指代具体的河流,更象征着一种难以逾越的生活困境和文化束缚,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由和解脱的渴望。

《枕上闻风雨声遥惜菊花》不仅是严易的一首抒情诗,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和历史的见证。通过对这句诗的深入解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内心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