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南湖十首 其五

风恬湖水平,画舸月中行。
不见渔父处,但闻渔笛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泛南湖十首其五》是明代诗人边贡创作的诗歌。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江南水乡画面,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向往。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边贡(公元1476年 - 1532年)字廷实,因家居华泉附近,自号华泉子,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
  • 边贡在弘治九年(1496年)丙辰科进士,官至太常丞。他以诗著称于弘治、正德年间,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并称“弘治四杰”。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富有哲理和情感,深受后世好评。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
    风恬湖水平,画舸月中行。
    不见渔父处,但闻渔笛声。

  • 翻译
    湖面风平浪静,小船在月光下缓缓前行。
    看不见渔夫的身影,只听到悠扬的渔笛声。

  1. 诗歌赏析
  • 意象描绘:这首诗通过“风恬湖水平”等自然景象,构建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氛围。诗人巧妙地运用“风恬”、“湖平”等词语,传达出一种平和、安详的情感。
  • 意境营造:“画舸月中行”则展现了一幅优美的画面,小船在月光下行驶,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这里的“画舸”不仅指的是实际的小船,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 情感表达:整首诗洋溢着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通过对渔父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理想追求。虽然看不见渔父,但能听到渔笛声,这种听觉上的享受也是一种心灵上的寄托。同时,诗中的“但闻渔笛声”,也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繁华的淡泊,以及对内心世界的独白。
  1. 写作背景
  • 根据《全明诗》和相关文献记载,边贡的这首诗创作于弘治年间或稍后。当时的文人墨客多有游览江南水乡的雅兴,边贡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下,游览南湖时写下了这首诗。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这首诗的情景交融得非常巧妙。诗人通过描绘湖面、画舸、月光等元素,营造出一个既真实又虚幻的场景。这种艺术手法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 含蓄蕴藉:边贡的诗歌常常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感悟。这首诗也不例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人生的思考。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更具深度和内涵。

《泛南湖十首其五》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更是一部充满哲理的作品。它以自然为载体,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和理想的追求。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边贡诗歌的艺术成就,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审美资源和思考素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