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寺次韵

许日肩舆不到山,重来犹听鸟关关。
川原隐映斜光外,陵庙参差王气间。
风妥暮花侵座湿,雨催春竹过林斑。
白云深处无鸡狗,转觉僧家岁月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清凉寺次韵》是边贡的一首七言绝句作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感悟以及对佛教禅意的体会。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原文与译文
  • 原文节选:许日肩舆不到山,重来犹听鸟关关。川原隐映斜光外,陵庙参差王气间。风妥暮花侵座湿,雨催春竹过林斑。白云深处无鸡狗,转觉僧家岁月闲。
  • 译文注释:这首诗的译文为:“许时坐轿也未到山,再次来到却还能听见鸟儿鸣叫。川原在斜阳照射下显得隐约可见,陵墓庙宇错落有致,仿佛王者之气弥漫其间。微风吹拂着傍晚的花,落在座位上使座位变湿,雨点敲打着春天的竹子,竹林里出现斑驳的影子。白云深处没有鸡和狗,感觉更加清闲自得。”
  • 作品赏析:边贡通过描绘清凉寺的美景及其周边的自然生态,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深深热爱与敬畏之情。诗中的“川原隐映”、“陵庙参差”、“风妥暮花”等意象,不仅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还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禅意。同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宁静与淡泊,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精神境界。
  1. 写作背景
  • 《清凉寺次韵》创作于明代,当时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文化氛围较为自由,文人墨客多以游历名胜古迹来寄托情怀,表达自己的理想与志趣。边贡作为当时的一位官员,其生活状态可能与常人有所不同,但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这一点从他的作品中可以得到体现。
  • 该诗的创作背景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精神追求的渴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在繁忙的官场生活中,边贡能够在大自然中找到心灵的慰藉,这也说明了文人士大夫阶层普遍具有的一种文化追求和生活方式。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边贡的《清凉寺次韵》以其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象征意味著称。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不仅仅是对景物的描写,而是蕴含了更深一层的含义,如“王气间”暗示了一种王者般的气象,而“白云深处”则传达了远离尘嚣、归隐山林的意境。
  • 语言精炼:边贡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他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例如诗中的“川原隐映斜光外”,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了一幅山水画,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
  • 风格独特:边贡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不失清新脱俗之感。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有自己的创新,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 文化意义
  • 宗教与自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佛教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精神寄托,而清凉寺则是修行者寻求心灵净化的圣地。边贡通过诗歌将佛教文化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反映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及其对文人的影响。
  • 文人的生活态度:边贡的诗歌展现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态度,即在纷扰的世俗生活中寻求一份心灵的宁静。这种态度在今天仍然具有启示意义,提醒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忘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充实。
  1. 社会影响
  • 文学价值:《清凉寺次韵》作为边贡的代表作品之一,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形式,也为后来的文学作品提供了灵感和借鉴。
  • 历史地位:该诗在历史上被多次引用和传颂,成为研究明代文人思想和审美取向的重要文献。它的价值在于不仅反映了当时文人的审美趣味和文化追求,也为后世提供了一个了解和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窗口。

《清凉寺次韵》不仅是边贡个人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人来说,这首诗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之地,体验那份超脱世俗的快乐和宁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