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台

垂老投簪稳,凭高对酒闲。
江风梳白发,海雾羃青山。
目极秋天远,身依暮鸟还。
禹功遗迹在,千载喜追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楞伽台》并非文学作品,而是一部与佛教相关的建筑。该名词源于梵文,意为“不可住”,或说是大海中远不可达、高不可攀的一座大山。它位于金山东南,建筑神巧,傍山驳石而建,自下而上需经历三重楼阁,每上一层,疑无去路,洞门一开,豁然有级可登,迂回曲折,上下错落,往往令人迷其所在

《楞伽台》作为一处著名的佛教圣地,在历史和文化传承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不仅代表了唐代文学的成就,还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精神追求和宗教信仰的重视。李群玉的《将游罗浮登广陵楞伽台别羽客》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作品之一,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和宗教文化的深刻感悟。

从文学角度来看,李群玉作为唐朝的一位知名文人,其作品《将游罗浮登广陵楞伽台别羽客》展现了他深邃的艺术造诣。诗中通过描绘登高望远的景象,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这种以山水为背景的抒情之作,在当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楞伽台》本身并非文学作品,而是一处佛教圣地,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楞伽台》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在唐代文学中得到了体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