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老投簪稳,凭高对酒闲。
江风梳白发,海雾羃青山。
目极秋天远,身依暮鸟还。
禹功遗迹在,千载喜追攀。
楞伽台
垂老投簪稳,凭高对酒闲。
江风梳白发,海雾羃青山。
目极秋天远,身依暮鸟还。
禹功遗迹在,千载喜追攀。
注释:
- 楞伽台:楞伽山的台观,位于今天的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
- 垂老投簪稳:形容人到晚年,头发白了,但心态平和、安详。投簪是古代男子的一种头饰,表示退休或不再出仕。
- 凭高对酒闲:站在高处,对着美酒畅饮,心情宁静。
- 江风梳白发:江风吹过,仿佛在梳理自己的头发。
- 海雾羃青山:海雾缭绕着青山,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
- 目极秋天远:眼睛所及之处,秋天的景象已经很远了。
- 身依暮鸟还:身体随着傍晚归来的鸟儿而移动。
- 禹功遗迹在:大禹治水的功绩仍然可见。
- 千载喜追攀:千年之后,人们仍愿意追寻和学习大禹的精神。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人在楞伽台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语言表达了岁月流转、人生变迁的主题。首句“垂老投簪稳”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年岁增长、鬓发斑白的自我认知和接受,同时暗示了内心的平静与淡泊。接下来,“凭高对酒闲”则展现了他身处高山之巅、举目四望的自由与超脱。“江风梳白发”与“海雾羃青山”,则是将自然的美景与人的生理变化巧妙结合,既增添了诗句的意境,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受。
诗中“目极秋天远,身依暮鸟还”两句,进一步拓展了画面的意境与情感深度。这里的“秋天远”不仅仅是季节更迭,更是诗人对生命流逝的感慨;而“暮鸟还”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以及人与自然、过去与现在的联系。
最后一句“禹功遗迹在,千载喜追攀”,则是对全文主题的升华。这里提到大禹治水的遗迹仍在,意味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成就和精神传承永存。诗人以“喜追攀”三字表达了对这种历史的敬仰和对未来的思考,强调了无论时间如何变迁,人类对于美好、智慧的追求永远不会停止。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人生感悟的表达,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追求。它不仅体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造诣,也传达了一种对历史与现实、个人与世界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