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辔登恒岳,缓步临仙台。
崎岖乱岩中,一径屡萦回。
虎风生万壑,涧底松声哀。
石窦看云行,崖畔听泉雷。
庙貌山腰下,琉璃委苍苔。
重华昔巡守,北塞疆未开。
恒山一望祭,岳石自飞来。
秩礼传至今,名山竟蒿莱。
飞石遗旧窟,茫昧谁能猜。
我来观风游,出塞痗尘埃。
遇此隹胜地,寥朗豁心怀。
半规隐山椒,吟眺空徘徊。

译文:

我骑马登上了恒山,在山路上缓步前行来到仙台。

山路崎岖,岩壁错杂,有一条小路蜿蜒曲折。

山风呼啸,万壑生风,涧底松声悲凉。

我在石洞中观看云行,崖畔聆听泉水雷鸣。

庙宇在山腰下面,琉璃瓦落在青苔上。

古代圣君曾巡守此山,北边疆土尚未开拓。

从远处望去祭奠恒山,山上的岳石仿佛从天上飞来。

礼仪和礼节传承至今,这座名山已经荒芜破败。

曾经有飞石遗留旧窟,如今谁又能猜出它的形状?

我来此地观风游玩,远离尘世的疲惫。

遇到如此胜地美景,心胸豁达开阔。

半规隐没在山椒之中,吟咏眺望空自徘徊。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攀龙游览恒山后的感怀之作。全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恒山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的内心世界。以下是对每句的详细解析和赏析:

  1. 揽辔登恒岳,缓步临仙台。(第一联)描述了诗人骑马攀登恒山,步行至传说中的仙人台的情景。这里的“揽辔”和“缓步”分别传达了登山时的从容与敬意。

  2. 崎岖乱岩中,一径屡萦回。(第二联)描绘了山中岩壁的复杂和山路的曲折。”崎岖”和”萦回”形象地表达了环境的险峻和道路的复杂。

  3. 虎风生万壑,涧底松声哀。(第三联)以“虎风”比喻山风的强烈,而“涧底松声哀”则传达了深谷中松树的悲凉之声。

  4. 石窦看云行,崖畔听泉雷。(第四联)描绘了在岩石缝隙中观赏云影,以及在悬崖边聆听泉声的场景。这些自然景观为诗增添了生动的画面。

  5. 庙貌山腰下,琉璃委苍苔。(第五联)提到了山腰之下的庙宇,其装饰华丽的屋顶(”琉璃”) 覆盖着青苔,显得古老而神秘。

  6. 重华昔巡守,北塞疆未开。(第六联)提到了古代皇帝巡视边疆的历史(”重华”),暗指历史上北方边疆尚未完全开发的情况。

  7. 恒山一望祭,岳石自飞来。(第七联)表达了诗人站在恒山上远眺,仿佛能感受到山石从天而降的景象,这种想象赋予了自然景观以神秘的力量。

  8. 秩礼传至今,名山竟蒿莱。(第八联)指出虽然礼仪和传统依然存在,但美丽的恒山现在却变得荒凉,与过去相比大相径庭。

  9. 飞石遗旧窟,茫昧谁能猜。(第九联)表达了对古老遗迹被破坏的遗憾和对未知过去的好奇和困惑。

  10. 我来观风游,出塞痗尘埃。(第十联)表达了诗人离开尘世喧嚣,到这清净之地放松心情的愿望。

  11. 遇此隹胜地,寥朗豁心怀。(第十一联)描述了诗人在这片胜地的所见所感,心境变得开阔明朗。

  12. 半规隐山椒,吟眺空徘徊。(第十二联)最后两句描绘了诗人站在山腰上,望着天空中半圆的月亮,内心充满了迷茫和徘徊。

整首诗通过对恒山的细致描绘,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崇敬以及对历史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世俗纷扰的超脱和对心灵自由的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