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同朱可大廷尉游摩诃庵听无弦上人弹琴因饮南园二首 其二

别有祗园胜,春光象外幽。
人从莲社饮,地胜竹林游。
雨色阴萝幌,钟声度石楼。
不愁归路晚,乘月可淹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暮春同朱可大廷尉游摩诃庵听无弦上人弹琴因饮南园二首其二》是明代诗人于慎行的一首五言古诗。该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和文人雅士的聚会情景,通过对环境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下面将对该诗的内容进行详细的介绍:

  1. 诗歌原文
  • 别有祗园胜,春光象外幽。
  • 人从莲社饮,地胜竹林游。
  • 雨色阴萝幌,钟声度石楼。
  • 不愁归路晚,乘月可淹留。
  1. 诗歌赏析
  • 环境描述:诗中“别有祗园胜”一句,展现了作者对一个特定地点的赞叹,暗示着这是一个与世隔绝、风景优美的胜地,与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人物活动:第二句“人从莲社饮”描绘了一个文人雅集的场景,通过“人从莲社”这个细节,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文化气息浓厚的聚会场所,参与者可能是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 自然景观:第三句“地胜竹林游”,则进一步描绘了聚会的环境,强调了竹林之美,可能意味着这是一个清幽之地,适合文人墨客欣赏自然和品茗。
  • 氛围营造:第四句“雨色阴萝幌”以及“钟声度石楼”,不仅描绘了天气的变化,还营造了一种安静、祥和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静谧的山水画中。
  • 情感表达:最后两句“不愁归路晚,乘月可淹留”表达了诗人对于聚会的不舍,以及对夜晚美景的留恋,反映了作者对这种闲适时光的珍视。
  1. 诗歌背景
  • 这首诗作完成时间在明嘉靖年间(1522年)。
  • 创作动机可能是诗人在春季与友人相聚,共赏美景、品茶吟诗的愉快经历。
  • 诗歌内容体现了当时文人追求自然、崇尚高雅生活的理念。
  • 诗人可能受到了当时文人雅集传统的影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 诗中的“无弦上人”指一位擅长弹琴的僧人,表明这场雅集不仅有诗酒之乐,还有音乐相伴,显示了文人生活的丰富多彩。

《暮春同朱可大廷尉游摩诃庵听无弦上人弹琴因饮南园二首其二》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文活动的诗歌,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反映了明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文化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从而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共鸣和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