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八首 其二

陟彼高台上,四顾临郊畿。
下有清冷水,寒流日夜微。
何来孤鸣雁,啸匹空中飞。
天风一以厉,烈烈吹毛衣。
稻粱既不慕,葭菼亦已稀。
茫茫在中野,日暮将安归。
我欲负尔去,惜哉羽翼违。
长吟望云汉,祗使心劳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杂诗八首中的第二首,名为《十二月赴成都纪行杂诗八首其二》,是由清朝诗人赵熙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分析:

  1. 作者简介
  • 赵熙,字尧生、号香宋,四川荣县人,是清末近现代初的著名诗人和书法家。他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而闻名,尤其擅长写咏史抒情之作。
  1. 诗歌原文
    老林口外野人家,小店黄茅不煮茶。
    偿得春行山路苦,一程红雨杜鹃花。

  2. 诗歌解析

  • 意象与情感:“老林口外野人家”营造了一种远离喧嚣、归隐田园的氛围。“小店黄茅不煮茶”则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简朴的生活场景。然而,这种平静被后文的“一程红雨杜鹃花”所打破,杜鹃花的红色与雨水的凄美交织,形成了一种既热烈又哀伤的对比,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 意境与象征:这首诗的意境深远,通过对杜鹃花和山路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人生道路的感慨。杜鹃花在中国文化中常被用来象征坚韧和忠诚,而山路的艰辛则象征着人生旅途中的不易与坎坷。
  1. 艺术手法
  • 修辞运用:诗中使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如将杜鹃花比作“红雨”,使得自然景物具有了生动的情感色彩。此外,通过“偿得”一词,表达了诗人对于艰苦生活的体验和感受。
  • 结构布局:全诗以简洁明快的节奏展开,先描写环境,后表达情感,层次分明。最后一句“一程红雨杜鹃花”作为点睛之笔,不仅总结了前文的内容,也增强了整首诗的艺术魅力。
  1. 主题思想
  • 人生感悟: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经历的独特感悟,无论是对于自然的赞美还是对于人生的思考,都透露出诗人深刻的生命体验和哲学思考。诗人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以及对于命运和历史的感慨。
  • 文化意蕴:诗歌中的杜鹃花和红雨等元素,富含深厚的文化内涵。杜鹃花在中国文学中常常被用来象征离别和思念,而红雨则可能寓意着悲伤和不幸。这些元素的组合,不仅增添了诗歌的审美价值,也加深了其文化底蕴。
  1. 历史背景
  • 赵熙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期,清朝末年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变革让他感受到了时代的沧桑。他的诗歌中既有对现实的关注,也有对传统的反思,这些都深刻地体现在了他的文学作品中。
  1. 读者共鸣
  •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无论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还是对人生境遇的表达,都让人感同身受。读者可以通过这首诗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思考上的启发。

《十二月赴成都纪行杂诗八首其二》不仅是一首艺术性很高的诗歌,也是赵熙对个人经历和时代变迁的深刻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不仅能够领略到诗歌的美学价值,还能够理解诗人的人生态度和文化立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