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都有士女,居在城南端。
前庭树桐梓,后阁罗苕兰。
齐纨为上襦,鲁缟为中单。
援琴理清曲,惠声穆且闲。
惜哉岁不与,憔悴空江湍。
芳华一以谢,烈心不可干。
蹇修为谁使,遗我双瑜环。
朱衣从千骑,宁可一为欢。
闻此窃自叹,立身诚独难。
贵亦各有慕,贱亦各有安。
岂伊霜雪质,能睎桃李颜。
敛襟谢媒氏,自下重门关。
杂诗八首 其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杂诗八首 其七》是魏晋时期诗人陶渊明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
陶渊明,字元亮,东晋末年著名诗人、文学家,出生于浔阳柴桑,即今江西九江一带。他的诗作多反映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及对官场的厌倦,其中《杂诗八首 其七》便是这样一首描绘春日独居和思念的佳作。
《杂诗七首》是宋代黄庭坚所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出自《山谷集》。该组诗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春日里独自漫步的情景,通过主人公逍遥步两楹的画面,展现了内心的闲适与宁静。这首诗通过对四季更替和自然现象的描述,传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杂诗七首·其七》在艺术风格上,采用了简洁而富有情感的语言,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诗人不仅抒发了个人的情感,还引发了读者的共鸣,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比兴”手法。这种手法使得诗歌在表达抽象思想时更为生动和具有感染力。
《杂诗八首 其七》及其相关的黄庭坚作品,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生活状态、心理变化和文化背景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把握陶渊明以及整个魏晋时期的文学特点,还可以深入探讨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原则和表达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