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都有士女,居在城南端。
前庭树桐梓,后阁罗苕兰。
齐纨为上襦,鲁缟为中单。
援琴理清曲,惠声穆且闲。
惜哉岁不与,憔悴空江湍。
芳华一以谢,烈心不可干。
蹇修为谁使,遗我双瑜环。
朱衣从千骑,宁可一为欢。
闻此窃自叹,立身诚独难。
贵亦各有慕,贱亦各有安。
岂伊霜雪质,能睎桃李颜。
敛襟谢媒氏,自下重门关。

【注释】

名都有士女,居在城南端。名都:指长安(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士女:指贵族子弟。

前庭树桐梓,后阁罗苕兰。前庭:指住宅前面的庭院。后阁:指住宅后面的楼阁。桐梓:指桐柏山的木材。

齐纨为上襦,鲁缟为中单。齐纨:指齐国产的细绢。鲁缟:指鲁地出产的白色生绢。

援琴理清曲,惠声穆且闲。援琴:指抚琴弹琴。惠声:指悦耳的声音。穆、闲:均指和乐而从容不迫。

惜哉岁不与,憔悴空江湍。惜哉:惋惜之意。岁:年。不与:不能相随。憔悴:形容精神萎靡,容颜衰败。湍:急流的水。

芳华一以谢,烈心不可干。芳华一已逝去,但求内心之坚强。

蹇修(jiǎn xiū):传说中为男女传递情信的女子。《诗经》中用来形容女子送信给情人的使者。为谁使:为谁做媒人。

遗我双瑜环:指赠给我一对玉环。

朱衣从千骑,宁肯一为欢。朱衣:红色官服。千骑:指成百上千的人马。宁肯:难道肯吗。欢:高兴。

闻此窃自叹,立身诚独难。听到此事后不禁感慨自己立身行事真困难。

贵亦各有慕,贱亦各有安。高贵者也有羡慕之事,低贱者也有自己的安身之地。

岂伊霜雪质,能睎桃李颜。难道是那洁白如雪的质地,才能拥有桃李般的艳丽容颜?

敛襟谢媒氏,自下重门关。收拾衣服向媒人说谢谢辞,自请闭门不出。

【赏析】

这首诗是《杂诗》中的第七首,也是组诗的开篇之作。诗人通过写一位士女的幽居生活,抒发了自己对人生苦短,富贵无常的感慨。全诗语言朴实无华,风格平易自然,情感真挚深沉,表现手法纯熟老到,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特色。

“名都有士女,居在城南端。”起句即点出地点,点出了人物身份。名都将长安称为名都,表明了长安的繁华富丽及自己的骄傲自豪之情。“士女”二字,既写出了长安城内的繁华,又暗示着士女们的生活状况。士女们都住在城南,说明长安城南是他们的聚居地,也表明了士女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生活在城南,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前庭树桐梓,后阁罗苕兰”,这是对他们住所的具体描写,桐梓和苕兰都是名贵的树木,可见他们的住所是极为讲究的。“齐纨为上襦,鲁缟为中单”,上襦和中单都是古代妇女所穿的衣服,可见士女的衣着也是十分讲究的。“援琴理清曲,惠声穆且闲”,这里说的是士女们闲暇无事的时候喜欢弹奏琴曲、欣赏音乐,这既是一种消遣娱乐的方式,也是陶冶性情的途径,同时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活动。“援琴”二句,写琴声清越动听、悠扬宜人、和谐宁静,使人听了感到心情舒畅、怡然自得、悠然忘怀。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惜哉岁不与,憔悴空江湍。”诗人感叹岁月无情,美好时光一去不复返,自己却日渐衰老、容颜憔悴。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不满和无奈。“嗟乎!余何人兮?”这一句是说:我算得了什么啊?“长歌当哭,是谓悲歌”。诗人以悲愤的语调发出了这句慨叹,表现出他不甘沉沦、不愿消沉、要有所作为的壮志豪情。

“芳华一以谢,烈心不可干。”这里的“芳华”是指青春年华,“烈心”是指坚定的意志。诗人感叹青春易逝、时光荏苒,但他的坚定意志不会因此而动摇、改变。

“蹇修为谁使,遗我双瑜环。”诗人在这里借蹇修来表达他对仕途失意的感慨和无奈。同时诗人还表达了他对于友情的重视,以及对于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的珍视。“闻此窃自叹,立身诚独难。”听到这些消息后,诗人不禁叹息道: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身处世,实在是太难了。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道路艰辛曲折的深刻认识和感慨。

最后两句则是写诗人对于仕宦生活的淡薄态度和对于平民百姓生活的向往之情。诗人表示自己愿意做一个平民百姓,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非常具有进步意义和时代价值的。

这首诗通过对士女们的刻画和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叹和感慨以及对仕宦生活的淡薄态度。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才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