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沂山寻百丈崖不及

盘行历叠嶂,峻极抗危峰。
不忝名东岱,何妨失汉封。
弁云螺黛敛,海气蜃楼重。
更问飞泉处,西岩接万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至沂山寻百丈崖不及》是明代诗人公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描绘自然景色著称,通过对沂山百丈崖瀑布的生动描述,展现了一幅壮美的山水画卷。下面是对这首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信息:公鼐,字子高,号南野山人,生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卒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他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书法家,尤以五言绝句见长。
  2. 作品原文:《至沂山寻百丈崖不及》
    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开。
    龙潭中喷射,昼夜生风雷。
    但见瀑泉落,如潈云汉来。
  3. 主题分析:此诗的主题集中在沂山百丈崖瀑布的景象上。公鼐通过生动的诗句,将瀑布的壮丽景象和声音传达给读者,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诗中的“白练垂天”形容瀑布如白色的绸带从高处垂下,形象地表达了瀑布的壮观。同时,“昼夜生风雷”则描绘了瀑布声势浩大,如同雷声一般震撼人心。
  4. 艺术特色:此诗的艺术特色体现在其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力上。公鼐不仅用词精准,而且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歌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例如,他将瀑布比作“白练垂天”,将山间的风雷形容为“昼夜生风雷”,都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5. 文化价值: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诗的一种传承和发扬。公鼐通过自己的创作让更多人了解到沂山百丈崖瀑布这一自然奇观,同时也弘扬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于自然之美的追求和向往。

《至沂山寻百丈崖不及》不仅在艺术形式上具有很高的成就,而且在文化传承和自然美景展示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通过阅读这首诗,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文学作品在传承文化、启迪思维等方面的重要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