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行历叠嶂,峻极抗危峰。
不忝名东岱,何妨失汉封。
弁云螺黛敛,海气蜃楼重。
更问飞泉处,西岩接万松。

至沂山寻百丈崖不及

盘行历叠嶂,峻极抗危峰。

不忝名东岱,何妨失汉封。

弁云螺黛敛,海气蜃楼重。

更问飞泉处,西岩接万松。

注释:

  • 至:抵达、到达。
  • 沂山: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是一座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这里代指沂山。
  • 百丈崖:指的是山崖的高度达到了百丈,非常壮观。
  • 盘行:盘旋行走。
  • 历叠嶂:经过层层山峦。
  • 峻极:形容山势险峻,极言其高。
  • 抗:抵御、承受。
  • 名东岱:指的是泰山,古代被称为东岳。
  • 何妨:不妨、没关系。
  • 弁云:古代女子的发髻,此处借指山间的云雾。
  • 螺黛:古代女子用来装饰的螺形黛色,这里比喻云彩。
  • 海气:海上的气息。
  • 蜃楼:传说中的蜃吐出热气,使远处的物体显现出楼台城廓等景象,这里指海上的雾气。
  • 重:重叠、密集。
  • 飞泉:山间流淌的瀑布。
  • 西岩:山中的岩石。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登山的诗作,诗人在攀登沂山时,看到百丈崖的景象,但因为时间的原因未能到达目的地。全诗描绘了诗人在攀登过程中看到的自然景观,以及他对这些景色的感受和思考。

首句“至沂山寻百丈崖不及”,表达了诗人虽然想要寻找沂山的百丈崖,但最终因时间等原因未能到达的遗憾之情。这里的“不及”也暗示了诗人对未尽游历的遗憾。

次句“盘行历叠嶂”,诗人开始具体描绘自己的登山过程,盘行即曲折前行,历叠嶂则形容山路的险峻,层层叠嶂如同山峰一般。这两句写出了诗人登山的艰难与美景。

第三句“峻极抗危峰”,进一步强调了山峰的高峻与危险,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与壮观。

接下来四句“不忝名东岱,何妨失汉封”,诗人通过对比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于泰山的敬仰,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失去汉封的无奈。东岱指的是泰山,汉封则是汉代所封的山名,这里可能暗含着对历史的感慨。

第五句“弁云螺黛敛”,描述了山间的云雾缭绕,像是螺状的黛色,给人一种神秘而美丽的感觉。这里的“敛”字形象地描绘了云雾的变化。

第六句“海气蜃楼重”,继续描绘了海上的气息与蜃楼的景象,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和多彩。

最后两句“更问飞泉处,西岩接万松”,诗人转向询问飞泉的所在之处,以及那里有连接着的万松,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历史典故的引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历史的沉思,同时也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