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馆坐雨

虚馆坐来旬日雨,纸窗深掩未曾开。
已知甲子全无准,却怪灯花不易猜。
带湿懒拖床下履,破愁频弄掌中杯。
明朝雨散春还在,拟向西山咏落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书馆坐雨》是明代诗人文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雨中书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情趣的追求。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文森(1462-1525),字宗严,南直隶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他是明代著名的诗人,其作品多表现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文森的创作风格以豪放、清新为主,他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色,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歌中的意境与美感。
  1. 诗歌原文
    虚馆坐来旬日雨,纸窗深掩未曾开。
    已知甲子全无准,却怪灯花不易猜。
    带湿懒拖床下履,破愁频弄掌中杯。
    明朝雨散春还在,拟向西山咏落梅。

  2. 诗歌解析

  • 首两句:描述了作者在图书馆(书馆)中度过的长时间细密的春雨,以及窗户紧闭的情景。这两句诗通过“虚馆坐来旬日雨”展现了雨中图书馆的静谧与孤独,而“纸窗深掩未曾开”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孤寂的气氛。
  • 第三句:提到“甲子全无准”,可能指的是时间流逝的不确定性,暗示着诗人对于未来或命运的不确定感。
  • 第四句:“却怪灯花不易猜”则表达了一种对生活中细微变化的好奇和困惑。
  • 第五至八句:反映了诗人在雨中的生活状态和心情变化。从“带湿懒拖床下履”到“破愁频弄掌中杯”,再到“明朝雨散春还在”,最后以“拟向西山咏落梅”结束,这些句子不仅描写了诗人的日常生活,还透露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生活的态度。

《书馆坐雨》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它更深层次地反映了文人墨客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还能从中汲取到面对困境的勇气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