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文信国事四首 其三

国势已离天命去,孤臣狼狈阻残兵。
分当如此馀非计,事讫无成死有名。
平日公卿咸肉食,千年忠义属书生。
天心悔祸宁无日,惜不令公见肃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文信国事四首 其三》是明代著名文人文征明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忠诚与牺牲的深刻感慨和崇高理想。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 作者信息:文征明(1470—1559),字征仲,号停云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吴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书、画皆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被后人誉为“三绝”。
  • 创作时间:据文献记载,此组七言律诗的创作时间为明朝弘治年间。此时文征明已过半百,但依然坚持创作,表现出他对文学艺术的深厚情感与执着追求。
  1. 作品原文及译文
  • 原文:国势已离天命去,孤臣狼狈阻残兵。分当如此余非计,事讫无成死有名。
  • 译文:国家的大势已经背离了天命,我作为忠臣却遭遇到了困境,阻挡着残破的军队。如果按照常理去做,事情结束后,我将因没有完成而留下骂名。
  1. 诗句解析
  • 国势已离天命去:表达了国家政治动荡不安,失去了应有的秩序和稳定,使得文征明感到无力回天,只能任凭局势发展。
  • 孤臣狼狈阻残兵:描述自己作为一名大臣,在国家危难之际,仍要勉力支撑,尽管处境艰难,但仍尽力而为。
  • 分当如此馀非计:暗示面对当前的困境,他认为自己只能这样去做,别无选择。
  1. 作品赏析与评析
  • 艺术特色:这首作品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通过简洁的文字展现了文征明深厚的文学素养和高远的情操。同时,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反映了作者对于忠诚、责任和理想的追求。
  • 思想内涵:诗中不仅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还体现了对个人价值实现的思考,以及对忠贞不渝精神的赞美。
  1. 文化意义与社会影响
  • 文化传承:文征明的这首诗不仅是其个人的文学成就,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传递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 教育启示:在当代社会,这种忠诚于职责、勇于承担的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鼓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要有勇气和智慧去解决问题,同时也要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咏文信国事四首 其三》作为文征明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因其深邃的文学造诣而值得品读,更因其承载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寓意而成为后世研究的宝贵资源。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理解和探讨,人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和社会作用,从而在现代社会中汲取力量、启迪思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