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陆举之

三载追随供奉班,方舟千里又同还。
君行问寝辞青琐,我已焚鱼住碧山。
尘土自怜羸马倦,江湖莫羡白鸥闲。
匆匆手袂何须恋,剡曲吴淞一水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陆举之》是明代著名文人文徵明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感,以及对未来重逢的美好祝愿。

诗歌的原文如下:

三载追随供奉班,方舟千里又同还。
君行问寝辞青琐,我已焚鱼住碧山。
尘土自怜羸马倦,江湖莫羡白鸥闲。
匆匆手袂何须恋,剡曲吴淞一水间。

接下来将对该首诗从不同角度进行介绍和分析:

  1. 诗人背景
  • 文徵明(1470年-1598年),初名璧,字徵明,后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是“吴中四子”之一,擅长诗文书画。
  • 文徵明因官至翰林待诏,世称“文待诏”、“文贞献”。他的文学成就在明代尤为突出,被誉为“吴中四子”之首。
  1. 诗歌内容解析
  • “三载追随供奉班”:描述作者跟随朋友进入朝廷,一同侍奉皇帝的情景。这里的“供奉班”指的是宫廷中的服务人员,反映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适应和参与。
  • “方舟千里又同还”:表示两人共同经历了一段旅程,现在再次回到起点。这里的“方舟”可能比喻为船只或马车,象征着共同的经历和回忆。
  • “君行问寝辞青琐,我已焚鱼住碧山”:描述了作者与友人离别后的思念之情。“青琐”指宫殿的门闩,常用来代指皇宫,这里可能暗指朋友即将离开京城。而“焚鱼住碧山”则表达了作者愿意放弃繁华的生活,选择隐居在自然之中。
  • “尘土自怜羸马倦,江湖莫羡白鸥闲”:反映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不满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里的“尘土”和“江湖”分别代表了尘世和政治斗争,而“自怜”和“莫羡”则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现状的无奈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匆匆手袂何须恋,剡曲吴淞一水间”: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重逢的期望。“手袂”可能指的是离别时的挥手告别,而“剡曲吴淞”则是地名,暗示着作者和朋友之间的地理距离。
  1. 文学价值
  • 《送陆举之》不仅是一篇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反映了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官场生活的无奈、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未来重逢的期待。
  • 诗歌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展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也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送陆举之》是明代文徵明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它不仅表达了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感,也展示了明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这首诗的艺术性和思想深度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