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轩曲 其十三 (己丑)

侍臣收卷上亲临,惭愧么么费圣心。
誊录诸生沾帑赐,同朝争羡主恩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临轩曲 其十三》(己丑)是由明末清初的文学家钱澄之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反映了作者侍臣收卷上亲临时的心情,以及他对同朝诸生因主恩深厚而感到的羡慕。下面将详细分析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钱澄之(1612~1693),字饮光,一字幼光,号田间老人,汉族,浙江乌程(今属湖州)人。他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思想家,与宋濂、刘基并称为“明初三大儒”。在明末清初的政治舞台上,钱澄之积极参与政治斗争,曾因直言进谏而被贬谪,但始终不改其志。
  1. 诗歌原文
    侍臣收卷上亲临,惭愧么么费圣心。
    誊录诸生沾帑赐,同朝争羡主恩深。

  2. 诗歌解读

  • 第一句:“侍臣收卷上亲临”描述了一位官员或侍臣收到皇帝亲自审阅的文件的情景。这一细节表明了皇帝对臣子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亲自参与的态度。
  • 第二句:“惭愧么么费圣心”则表达了侍臣的谦逊和内疚之情,他们知道自己的工作只是众多臣子中的一部分,不敢居功自傲。这体现了古代君臣之间相互尊重的文化传统。
  • 第三句:“誊录诸生沾帑赐”描绘了一群书生因为有机会被皇帝亲自审阅而感到荣幸的场景。这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仕途的向往和对皇帝恩典的感激之情。
  • 最后一句:“同朝争羡主恩深”则进一步强调了皇帝恩德的重大和深远,使得同朝的文武大臣们争相表达对皇帝恩泽的羡慕之情。这展现了古代君臣关系中的忠诚和敬畏。
  1. 诗歌的艺术手法
  • 对比手法:通过对侍臣和诸生的不同心态进行对比,突出了皇帝恩典的深远影响,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君臣关系的复杂性。
  • 象征手法:通过皇帝的“亲临”和群臣的“沾恩”,象征了皇帝对国家和百姓的关怀与保护。
  • 情感表达:整首诗充满了敬仰与感恩之情,通过对侍臣和诸生的不同心理活动的描绘,展现了古代君臣间的互动与情感纽带。

《临轩曲 其十三》不仅是一首反映朝廷礼仪和君臣关系的诗歌,更是一首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作品。它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展示了古代政治生活中的一个侧面,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