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信丰(己丑)

信丰城外虏来急,将军勒马城上立。
黄昏对酒坐城楼,诸将言事那敢入!
酒酣掣剑剑不鸣,麾下去尽无人声。
夜半斩关诸将走,谁扶将军上马行!
城外水深雨如注,将军马小不得渡。
马声渐没将星沈,亲吏相随谁相顾!
偏裨左右尽归来,独少将军匹马回。
关门昼闭烽堠绝,天子震悼举朝哀。
语君且勿哀,军中收得将军印,元帅牙门昨已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悲信丰》是一首描绘战争残酷和将军英勇的古诗。该诗由清代诗人钱澄之所作,表达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和对英勇将军的深切怀念。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1. 诗歌原文及其翻译
  • 原文
    信丰城外虏来急,将军勒马城上立。
    黄昏对酒坐城楼,诸将言事那敢入!
    酒酣掣剑剑不鸣,麾下去尽无人声。
    夜半斩关诸将走,谁扶将军上马行!
    城外水深雨如注,将军马小不得渡。
    马声
  • 翻译
    在信丰城外敌军逼近,将军骑马站在城楼上。
    黄昏时他与将士们一起饮酒,但不敢进入议事大厅。
    酒至半酣拔出腰间宝剑,但剑却未能发声。此时部下已全部离去,只剩将军一人。
    夜幕降临,敌人突然冲破城门,将军被迫突围,身边无人能扶他上马逃走。
    城外河水暴涨,大雨滂沱,将军因马匹太小而无法通过。
  1. 诗歌背景
  • 作者介绍:钱澄之,清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他的文学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与个人情感的真挚表达。
  • 历史背景:此诗创作于清朝中期,具体时间未详。当时的战争频繁,战事不断给人民带来苦难,诗人通过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残酷及对英雄的哀思。
  1. 诗歌主题分析
  • 战争的残酷性:诗中多次描述了战争中的场景和将军的困境。从“黄昏对酒”、“剑不鸣”等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战争给人带来的身心创伤。
  • 忠诚与牺牲精神:诗中的将军面对敌军毫不退缩,即使部下已经离去,依然独自坚持战斗。这种忠诚和牺牲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
  • 对英雄的哀悼与赞美:诗末提到“城外水深雨如注”时将军的无奈和无助,突显出对这位英雄的深深哀悼。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英雄的最高敬意和赞美。
  1. 艺术特色分析
  • 情景交融:诗人善于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来烘托紧张的气氛和人物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如“水深雨如注”不仅是自然环境的描写,更是战争无情的象征。
  • 简洁有力的语言:“信丰城外虏来急,将军勒马城上立。”短短数句,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传达了紧迫的战争态势和将军的英勇姿态。
  • 深刻的情感表达:诗中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还深刻表达了对英雄的怀念之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情感层次丰富,富有哲理性。
  1. 文化意义和社会影响
  • 历史文化传承:《悲信丰》作为一首反映战争题材的古诗,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有助于人们了解古代战争的真实面貌,加深对历史文化的认识。
  • 教育启示:通过对这首古诗的学习,可以让人们认识到和平的宝贵,以及对英雄的缅怀与敬仰,培养人们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 审美价值:优美的诗句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使得《悲信丰》成为古典诗歌中的佳作,对提升人们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悲信丰》不仅以其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吸引了读者,更以其深刻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记录了历史的沧桑,也传递了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