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湘潭(己丑)

长沙兵散湖南空,湘潭城中失相公。
举朝变色摧天柱,白日惨澹黯行宫。
往时百战不足论,即今还弃垂成功!
可怜公长才五尺,头童齿豁一老翁!
铜马百万哮豺虎,仰公乳哺婴儿同。
时危饷诎谁用命?赤手空口驱群雄。
湖南、湖北竟千里,卷云扫雾随天风。
祗期长沙不日得,游鱼命在沸釜中。
堵公心劳计转误,忠贞兵来互疑惧。
常德焚烧宝庆走,诸将旌旗挽谁住!
长沙城坏无人登,穷寇将奔守复固。
我兵溃走任东西,相公独在湘潭驻。
夜半衔枚虏骑来,湘潭无兵城门开。
相公衣冠虏能识,拥去罗拜声如雷。
大骂不绝相公死,但见长沙城中人举哀。
功名事业长已矣,忠臣义士胡为哉!
君不见忠贞兵过苍梧界,堵公双旌导马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悲湘潭》是明代诗人钱澄之创作的一首古诗

在这首作品中,钱澄之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明朝末年湖南一带战乱频繁、国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诗中描绘了长沙兵败之后的荒凉景象,以及一位忠臣不幸遭遇的情景,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兴衰和忠臣命运的深切关注。以下是从不同角度出发的介绍:

  1. 创作背景:钱澄之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其创作多涉及历史与现实问题。据传,《悲湘潭》这首诗是在他目睹了明朝末年的战乱后所作,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2. 艺术手法:《悲湘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将战败的敌军比作“铜马百万哮豺虎”,将忠臣比作“一老翁”,通过这些形象来传达战争的残酷和对英雄人物的同情。

  3. 历史影响:《悲湘潭》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诗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痛苦,启发读者思考历史的教训和现实的意义。

  4. 文学地位:该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一席之地,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成就,为后世所推崇。

  5. 文化意义:通过对《悲湘潭》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也可以从中汲取坚持理想、勇于抗争的精神力量。

《悲湘潭》是一首反映明末社会动荡和忠诚牺牲的诗歌,它不仅仅是文学上的成就,更是对那个时代深刻反思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理解,可以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也能够体会到古人对于责任和使命的执着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