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士歌(丙戌)

中兴圣人重文墨,取士耻循旧资格。
上书召对无奇才,储贤有馆空自开。
庭试诸生本故事,亲拔明经称萃士。
木天教习随庶常,梧垣径授宠莫当。
传闻馆课兼风雅,可怜萃士无知者!
羽书已报东吴失,萃士初学调音律。
为语萃士学勿迟,关外需君退虏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萃士歌》是由明末清初诗人钱澄之创作的一首诗,旨在表达对当时选拔人才制度的不满以及对有才华之士的同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创作背景:《萃士歌》创作于明末清初时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状况和科举制度的问题。在那个时代,选拔官员的方式常常受到儒家思想的指导,而“取士”往往被看作一种重文墨、重学问的态度,但同时也存在循旧资格的倾向。因此,钱澄之在诗中表达了对这种选拔方式的批评和对有才之士的同情。
  2. 诗歌主题:《萃士歌》的主题集中在科举考试和选才上,通过对比传统选拔人才的标准与现代的需求,揭示了当时选拔机制存在的问题。诗中提到了“上书召对无奇才”,暗示了应试者缺乏真正的才能,以及“储贤有馆空自开”的现象,表明虽然有培养人才的地方(如同木天教习等),但实际上却没有真正利用这些资源。
  3. 诗歌风格:钱澄之在《萃士歌》中采用了较为直白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绪,这种风格使得诗歌内容直接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问题。

《萃士歌》不仅是一首反映社会问题的诗歌,也体现了作者对于时代变迁下人才选拔机制的思考和批评。它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表达了深切的关注和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