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 其四十六 (庚寅、辛卯)

天堂山上人来稀,天堂山僧去不归。
归时托钵予亦去,回听钟声隔翠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钱澄之的《行路难 其四十六》是一首七言绝句,体现了钱澄之于庚寅冬十月离开梧州,辛卯冬十月份返回家乡途中的经历。这首诗以其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描绘了作者历经艰危、历尽艰辛的人生旅程。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作原文
    天堂山上人来稀,天堂山僧去不归。
    归时托钵予亦去,回听钟声隔翠微。

  2. 诗句解析

  • “天堂山上人来稀”:此句表达了诗人行走至天堂山时,所见之人稀少的景象。这反映了旅途的孤寂和远离人群的孤独感。天堂山可能是一个僻静而人迹罕至的地方,象征着诗人所经历的艰难与未知。
  • “天堂山僧去不归”:此句揭示了在诗人旅途中遇到的一位山僧。他选择离去,不愿留下,象征着对于世俗纷扰的回避以及对精神追求的坚持。
  • “归时托钵予亦去”:描述了当诗人返回家乡时,也选择了离开。这里的“托钵”可能指的是出家人修行的方式,即以乞食为生。这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反映了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超脱和对宗教或精神追求的重视。
  • “回听钟声隔翠微”:这句话通过声音的传递,营造了一种时间和空间上的隔离感。钟声穿越山林,仿佛能将诗人的声音隔在远方,增强了诗中的空旷感和深远意蕴。
  1. 诗歌背景
    钱澄之的这首《行路难 其四十六》创作于明末清初。此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许多文人士大夫被迫离乡背井,四处奔波。钱澄之本人也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经历了从梧州到家乡的艰难旅程。他的诗作往往透露出对于时代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感慨,以及对于生活困境中坚持信仰和追求的精神力量的赞美。

  2. 文学价值

  •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深沉,通过具体的景物刻画和心理描写,展现了诗人在逆境中坚守信念、超越世俗的精神风貌。它不仅是诗人个人经历的写照,也是那个时代背景下文人心态的真实反映。
  • 钱澄之的诗作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是其运用的对比和象征手法,使得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审美价值。例如,诗中的“天堂山”、“天堂山僧”等意象,不仅富有诗意,而且富含哲理,引人深思。

钱澄之的《行路难 其四十六》不仅是一首表达旅途艰辛的诗作,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和人文情感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钱澄之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成就,同时也能从中汲取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勇气和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