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忠诗 其一 史相国可法(甲申、乙酉)

史公将略本非长,半壁南朝一死偿!
庭议只知除异己,庙谋宁复顾危疆。
上江斗罢扬州破,北府屯空建业亡。
二竖至今还兔脱,槛车独见送君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二忠诗其一·史相国可法(甲申、乙酉)》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钱澄之的作品。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介绍:

  1. 诗歌原文
    史相国可法(甲申、乙酉)
    半壁南朝一死偿! 庭议祗知除异己,庙谋宁复顾危疆。
    上江斗罢扬州破,北府屯空建业亡。
    二竖至今还兔脱,槛车独见送君王。

  2.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明朝灭亡的甲申年和乙酉年间。当时,史可法作为南明军队的统帅,在南京保卫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由于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和外部的压力,他在胜利之后遭到了排挤。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对史可法的描绘,表达了对他的同情和对其不幸命运的惋惜。

  3. 诗人简介:钱澄之,字山如,号茶村,又号槐轩居士,浙江钱塘人,明代文学家。他与袁宏道、汤显祖并称“公安三杰”,与徐渭、陆云龙合称“浙西三高士”。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性色彩,对后世影响深远。

  4. 艺术特色:在艺术表现方面,钱澄之擅长用词造句,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他的诗歌往往直抒胸臆,情感真挚而深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在艺术构思上,他善于通过历史事件的描写来反映现实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展现了深刻的历史意识和人文关怀。

  5. 文化意义: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兴亡、民族存亡的关注,也体现了他对正直之士遭遇困境的同情和对正义事业的支持。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激励人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钱澄之的《二忠诗其一·史相国可法(甲申、乙酉)》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充满历史感和人文情怀的作品。通过学习和欣赏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能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相关推荐